奚容榮
(江蘇啟東市第六人民醫院 江蘇啟東 226211)
例1:患者,女,32歲,因停經45d,于當地醫院查尿妊娠試驗(+)行人工流產術,吸出物不詳。術后仍感惡心、嘔吐,再次就診該院,B超提示子宮內見妊娠囊,再次行吸宮術失敗,隨來我院,擬“早孕”收入我院。婦檢:外陰正常,陰道壁無充血,宮頸光滑著色,子宮前位,增大如孕50d大小,無壓痛,左側附件區稍厚,無壓痛,右側附件未及異常。B超檢查示:子宮增大,宮腔靠左側角部可探及28mm×14mm×18mm大小妊娠囊,囊內可見少量胚芽組織,但未見原始心管搏動。診斷宮角妊娠。遂行手術探查。術中見:子宮如孕50d大小,左側角部明顯前突,呈紫藍色,左側子宮圓韌帶位于包塊外側,子宮后面觀無變形,雙側輸卵管、卵巢無異常,診斷為左側宮角妊娠,遂行病灶切除術,術后病理報告為胚芽組織。
例2:患者,女,35歲,因停經50d,陰道不規則流血8d來診,患者既往月經規則,停經42d后出現輕微惡心,并開始出現少量陰道流血,量時多時少,明顯少于平時月經量,停經后常有右下腹隱痛不適,能忍受。婦科檢查:外陰正常,陰道內見少量暗紅色血液,宮頸著色,光滑,子宮后位,增大約50d妊娠大小,雙側附件區無異常。B超檢查示:孕囊約26mm×15mm×19mm大小,囊內見胚芽,無心管搏動。初步診斷:早孕。遂行人工流產術,術中探宮腔9.5cm,吸刮出宮腔內容物約10g左右,未見明顯絨毛組織,術后陰道流血不多,給予口服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囑1周后復查,有異常情況隨診。1周后患者來院復查,自述仍有少量陰道流血,惡心癥狀未消失,再次查B超檢查示:孕囊仍30mm×17mm×22mm大小,囊內見胚芽,無心管搏動。做婦科檢查示:子宮后位,子宮右側宮角稍突起,有壓痛,兩側附件未及明顯異常。在B超引導下再次行吸宮術,探宮腔10cm,但始終無法觸及孕囊,且陰道流血增多,考慮宮角部妊娠,收住院行剖腹探查術,經手術確診為右側宮角妊娠,遂行病灶切除術,病人1周后出院,病理報告證實為胚芽組織。
宮角妊娠是指受精卵種植在子宮角部,并在此生長發育。宮角妊娠與輸卵管間質部妊娠不同,其受精卵附著在輸卵管口近宮腔側,胚胎向宮腔側發育生長而不是向間質部發育[1]。實際上,此處孕卵的生長發育既占據輸卵管間質部亦占據宮角部。臨床上均表現為子宮角一側增大,但宮角妊娠以圓韌帶外移,間質部妊娠以圓韌帶內移為特征。其確切的發病機制不清,可能仍主要為炎癥。另外,外界的機械壓迫,如宮角部肌瘤生長,可使受精卵運行受阻,導致子宮角部妊娠[2]。
宮角妊娠是臨床少見的產科疾病。臨床醫師、B超醫師應對其提高認識。對其早期診斷首選超聲檢查,超聲表現為:孕囊位于子宮角部位,并與子宮內膜連續,而且周圍見完整的肌壁層。但是,其B超孕囊圖像易與肌瘤變性的圖像混淆,增加了診斷的難度,需與輸卵管間質部妊娠、子宮角處的子宮肌瘤鑒別。(1)同輸卵管間質部妊娠鑒別。間質部妊娠系指孕卵在輸卵管通入子宮角的肌壁內著床發育。由于其管腔周圍肌層較厚,妊娠可發展到3~5個月才發生破裂。間質部妊娠在超聲圖像下,縱切時子宮增大,宮底部膨隆,胎囊光環極度靠近宮底,胎囊上部圍繞的肌層不全或消失,宮腔內可見蛻膜。橫切時,可見胎囊偏于宮腔一側并呈偏心園狀,同樣,其周圍肌壁不完整。宮角妊娠的胎囊光環雖亦為偏心園狀,但其周圍有完整的肌壁圍繞。(2)同子宮角處的子宮肌瘤鑒別。子宮肌瘤無停經史,并無腹痛、貧血等癥狀。子宮呈不對稱性增大,一側宮角可見一實質性弱回聲或稍增強回聲團塊,邊界清,周邊可見低回聲暈,無蛻膜反應形成的假孕囊現象,HCG陰性。
綜上所述,宮角妊娠屬產科少見病,術前診斷較困難,誤診率也較高,一般早期靠B超協助診斷。宮角妊娠患者,由于宮角處肌層較厚,妊娠后破裂時間往往較晚,且宮角部位血液循環豐富,一旦破裂,則出血較多,并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B超能直接見到宮角處胎囊和胚胎組織,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依據,避免危急情況的發生。因此,B超對宮角妊娠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張惜陰.實用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74.
[2]馬莉,應濤.子宮角部妊娠的超聲診斷及其誤診分析[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07,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