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剛 龔鐵軍 楊萍男
(甘肅省張掖市人民醫院骨科 甘肅張掖 734000)
嚴重頸椎骨折、脫位伴脊髓損傷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很高。如何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是目前臨床探討的重點。手術治療頸椎骨折的目的是使頸椎恢復正常的曲度和穩定性。傳統的手術治療方法以單純的前路或后路固定為主,單側的固定無法完全消除前后方同時對脊髓的壓迫,也不能同時矯正前后方畸形,不利于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自我院采用了前后路聯合手術減壓復位內固定治療方法后發現,治療效果良好。
自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椎骨折脫位后,我院共收治頸椎骨折病例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齡為18~56歲,平均年齡34歲。均為嚴重下頸椎骨折脫位,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病因有車禍傷、高處墜落傷等。所有患者在手術前均進行了頸椎正、側位X光片、CT及MR檢查,確定了頸椎骨折脫位位置及程度。
對于下頸椎骨折脫位患者,嚴格給予術前準備,應用甲基強地松龍及地塞米松治療,均在傷后3d內手術處理。所有病例均行全身麻醉。首先行頸椎后路手術。患者先采取俯臥位,以骨折脫位節段為正中缺口,將椎旁肌分離,顯露出傷椎棘突及相應椎板、側塊,側塊區應顯露清除,以利于側塊螺釘定位。先將側塊螺釘應用Magerl技術植入,再切除傷椎椎板,采用巾鉗夾住上下棘突根部,向頭尾端略牽引,大部分病例可復位;對于關節突跳躍絞鎖患者,復位較困難,必要時可以將咬除部分脫位下位椎節的上關節突,以松解后方交鎖與脊髓壓迫,然后再進行復位。對于伴有椎板骨折塊突入椎管的患者,可同時進行椎管減壓。經過復位、減壓后,植入側塊釘棒,運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術恢復頸椎的序列,維持并稍加大頸椎在矢狀面上的生理前凸,使頸髓相對后移,達到間接減壓之目的。采用C型臂X線機對手術部位進行透視,證實脫位椎體己完全復位,內固定滿意后,沖洗傷口,縫合傷口,放置引流條后包扎,結束后路手術。然后行頸椎前路手術。將患者置于仰臥位,取右側胸鎖乳突肌內側緣斜切口,上下潛行分離頸闊肌,沿頸動脈鞘與氣管食管內臟鞘之間進入,達椎前筋膜。采用C型臂X線機透視確定頸椎脫位節段,先將與脫位椎體相鄰的上下椎間盤切除,刮除終板軟骨直至滲血;對于椎體壓縮較多或不能完全復位者行傷椎椎體次全切除術。取大小適中的髂骨塊置入椎間隙,頸椎前路鎖定鋼板固定。固定牢固C型臂X線機透視證實已恢復頸椎序列及內固定和鋼板位置滿意后,沖洗傷口,放置引流條,縫合切口。
術后常規應用激素、脫水劑、抗生素及營養神經藥物治療。頸部用頸托固定8~12周,術后第3天行高壓氧治療,每療程10次,治療2~3個療程。同時積極預防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
本組病人術后無一例感染。長期隨訪,術后8~15個月,平均11.6個月,經拍片均證實骨折愈合,均未出現脊柱畸形。未全癱者,脊髓功能均有1~2級(franka1分級)的恢復,功能恢復均良好。
頸椎骨折脫位是非常嚴重的損傷,能影響患者脊髓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其具有以下特點:頸椎骨折脫位導致頸椎排列出現異常,影響頸椎的穩定性;頸椎間高度及生理曲度不同程度喪失。所以,在治療時應把握“恢復頸椎正常排列、徹底減壓、恢復椎間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頸椎穩定性”的基本原則。在以往的治療中,常采用頸椎前路手術減壓、植骨固定治療的方法,但效果不甚理想。比如:部分患者在術后感覺不穩定,需長期使用頸圍固定,同時也有可能出現鋼板螺釘松動、斷裂及植骨不融合等情況。因此在治療時有必要采用前后路聯合手術減壓復位內固定治療方法。對于使用此方法治療的患者,進行術后觀察和隨訪發現,頸椎植骨融合良好,均未出現不融合及鋼板螺釘松動斷裂情況,而且不需長時間佩戴頸圍。前后路聯合手術可以實現充分減壓、及時固定,使脊髓能及早得到減壓,脊柱得到穩定,而且由于其前后路同次進行,無需二次手術,也為脊髓功能的早期恢復爭取了時間。
[1]胡有谷,黨耕町,唐天駟.脊柱外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
[2]徐建廣,朱海波,孔維清.前后路聯合治療陳舊性頸椎骨折脫位[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
[3]邱雪立,林本丹,鐘志剛,等.Ⅰ期前后路聯合手術治療頸髓前后方同時受壓[J].中華創傷雜志,2004.
[4]馬澤民,王冰,呂國華,等.前路手術治療下頸椎脫位[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