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 王穎
(1.前郭縣中醫院骨科; 2.松原市婦幼保健醫院 吉林松原 138000)
交鎖髓內釘技術對股骨骨折的治療有著良好的療效,其原因在于它不但是一種生物性內固定技術,而且對于小切口的操作顯得尤為適用。2007年至2009年我院對28例股骨下段骨折施行了逆行交鎖髓內釘手術,通過這一手術,患者骨折愈合較快且膝關節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恢復,得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齡20~68歲,平均44.1歲。致傷原因為車禍傷、高處墜落傷及重物撞擊傷。骨折按A0/ASIF分類[1],A型11例,B型13例,C型4例。右側16例,左側l2例。完善術前常規檢查如無其他禁忌證急診手術25例,合并外科情況,暫行脛骨結節牽引3例(7~9d),平均牽引時間為8d。
持續硬膜外麻醉,患肢膝關節屈曲50°左右,采用髕韌帶前方正中縱型3.0cm小切口,縱形劈開髕韌帶,顯露股骨踝間窩確定進釘點。該點位于前交叉韌帶在股骨附著處稍前,開孔后插入導針依次擴髓,一助手以患側膝部為支點進行牽引,同時近端予以對抗牽引,另一助手根據X線片骨折移位情況進行閉合手法復位,C型臂x線機透視骨折端對位、對線尚可。導針粗細進入的長度合適后,選用匹配的逆行交鎖釘置入,再次透視如無異常情況,安裝瞄準器先鎖定近端鎖釘1~2枚,再鎖定遠端鎖釘2枚。沖洗后置負壓引流,依層次關閉傷口。
手術后第1天開始指導患者對骨四頭肌等部位進行長收縮的功能鍛煉,3~5d后進關節持續被動活動,可以加速關節軟骨以及周圍的韌帶和肌腱的愈合和再生。對于預防伸膝裝置粘連和患者肢體深的靜脈血栓的出現有著一定的作用。手術14d后,為避免患處組織受到破壞,并發生粘連現象,可以將玻璃酸鈉注射入關節腔內進行預防性治療。
28例經術后隨訪5~12個月,復查X線片顯示4~6周均可見骨痂生長,8~12周骨折線已模糊或消失,骨痂生長良好。骨折線完全消失的時間為術后16~30周,平均24周。術后患肢屈膝90~125°,平均115°。無術后感染、骨折手術處愈合延遲、愈合不良、不能愈合、患肢疼痛及固定物有松動、斷裂等現象。個別患者因恢復不佳,最遲術后12個月取出內固定物。
以往我們對于上股骨下段的骨折,早期都是依照骨折治療的AO原則進行解剖復位,使用多種方法來確保骨折端的穩定以達到骨折I期愈合的目的。但這樣的手術方法會導致對患者的創傷較大,對軟組織、骨膜剝離和加壓鋼板會造成下方骨皮質的血液運行不暢通,而血液的運行不暢通容易造成骨細胞壞死,結果就是鋼板下產生骨質疏松。本文顯示,患者使用逆行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卻可以做到創傷小、固定可靠且恢復好的治療效果。逆行交鎖髓內釘不同于以往的股骨內固定裝置,其穩定性強,固定效果均佳。同時,使用逆行交鎖髓內釘內固定來手術,可以降低骨膜剝離以及組織的傷害,保證骨折端的供血不會因為手術而再次受損。此外,擴髓時的骨微粒到達骨折處,其效果就等同于自體骨植骨,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對于骨折端的愈合有莫大的益處。
患者的創傷以及因為手術所造成的炎癥,這些因素容易產生數量較大的酶類物質,對軟骨基質造成破壞,從而使得關節軟骨退變。這些是導致膝關節遠期功能障礙的原因。手術中我們采用小切口來進行,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膝關節的損害。我們將釘尾留在關節面2~3mm的下方,而進針點是在非負重的關節面;手術后讓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并配合以施沛特這些藥物進行治療,能夠有效預防膝關節粘連的發生;對于關節內軟骨的修復同樣也能產生較好的療效。我們從臨床回訪可知,創傷性關節炎這些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沒有在本組患者出現,且膝關節平均活動度能夠達到115°。學術界現在對于手術后的功能鍛煉可以預防關節粘連、僵硬的發生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
通過本文研究我們認為,使用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下段骨折有著突出優點,如手術操作方便、手中創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擴髓和打入髓內釘時會發生某些生物理學和力學變化,從而引起相應的心肺器官變化,有可能增加了脂肪栓塞、肺栓塞的危險性。因此,對于合并休克及胸腔損傷、肺損傷的患者,要謹慎使用。
[1]榮國威,翟桂華,劉沂,等.骨科內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0~101.
[2]董金波,王維山,史晨輝,等.關節鏡下逆行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遠端A型骨折療效探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6):419~421.
[3]龔偉華,孫月華,朱振安,等.微創技術治療股骨遠端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4):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