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梅
(湖北省潛江市園林鎮衛生院耳鼻喉科 湖北潛江 433100)
本組的患者一共為60例,經檢查之后診斷為鼻-鼻竇炎、鼻息肉。其中男患者有33例,女患者有27例;年齡為8~65歲,平均年齡為(30.2±3.01)歲;患者的病程多為3個月~16年,平均為(3.5±0.81)年。本組的所有患者臨床上的表現為鼻塞、頭痛、鼻涕較多、鼻旁脹痛等癥狀。將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共30例,年齡10~61歲;對照組共30例,年齡8~65歲。該2組患者在年齡、病情以及病程方面經統計學的分析之后并沒有出現任何明顯性的差異(P>0.05)。
治愈:病癥完全消失,通過內窺鏡的檢查發現竇口的開放性很好,竇腔粘膜出現上皮化,沒有滲出膿性分泌物。
好轉:病癥有著明顯的好轉,通過內窺鏡檢查之后竇腔內的粘膜形成部分區域肥厚、水腫或者是肉芽組織,以及有少量的膿性分泌物。
無效:病癥未出現改善,通過內窺鏡檢查術腔內發生粘連想象,竇口發生閉鎖或者是狹窄現象,仍然有息肉存在,具有膿性分泌物。
1.3.1 治療組 準備:患者在施行手術之前均進行常規鼻內窺鏡檢查和CT的檢查,清楚鼻息肉的位置、大小、生長范圍、原發部位以及骨質有無出現破壞,同時還要清楚鼻中隔有無出現偏差以及鼻竇炎等相關的并發癥。與此同時還要及時的做好三大常規檢查、生化常規、凝血4項、胸片以及心電圖等各種理化檢查并且還要積極的治療并發癥。在手術前的3d需要在靜脈注射預防性的抗菌素。
方法:首先使用1%的地卡并混合麻黃之后對鼻腔進行表面麻醉,接著使用2%的利多卡因阻滯麻醉眶下神經和蝶腭神經。采取Messerklinger[1]手術方式,在內窺鏡下將鉤突切除掉,再將息肉摘除,接著至前向后開放篩泡、切除中鼻甲基板使后組篩竇開放、切除篩碟板主要使蝶竇開放。為了擴大上頜竇的自然口必須要切除鼻囟門,然后使額隱窩開放,手術結束的時候要在上頜竇腔內填塞碘伏紗條,在患者的鼻腔內要填塞凡士林的紗條。
治療:患者在做完手術之后每天需要口服或者是靜脈注射抗菌消炎的藥物、潑尼松、黏液促排劑一直到手術之后的第15天,針對手術局部要噴灑糖皮質激素類的藥物,一直到手術后的第10周。患者在手術之后未出現滲血的情況,避免再填塞紗條。當患者的鼻腔內兩側內受損的黏膜靠近的時候,需要填塞可吸收性的紗條或者是其他的填塞物,主要是為了防止手術之后發生粘連現象。額隱窩處有較多的骨質增生被切除之后或者是在開放額竇的過程中造成了環形的損傷,可以在內防止硅膠片進行支撐、擴張。填塞在鼻腔內的塞物在2~3d之后需取出,間隔1d之后方可出院。
1.3.2 對照組 手術前的準備與術后的護理與治療組一樣。
手術的方法:對照組的患者采用Wigand手術方法[2]。
本治療的所有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比較采用的是χ2檢驗。使用PEMS 3.1醫學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90例治療組中,治愈的有77例;好轉的有11例,無效的有2例,總的有效率為98%。90例對照組中,治愈的有62例,好轉的有21例,無效的有7例,總的有效率為91%。
治療組與對照組之間的比較,治愈率和總得有效率進行比較具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與傳統的手術治愈率、好轉率進行比較,有著顯著性的差異(P<0.05)。
根據目前的采集的病史發現,患者均有出現頭痛、鼻塞、多涕癥狀,其中有81例患者出現反復性的流膿涕,并且還多次在門診施行常規性的鼻竇患置;本組中有50例患者的嗅覺逐漸降低甚至消失;有2例患者出現反復性的噴嚏流鼻涕,并且還伴發支氣管哮喘;有1例患者反復性的出血。通過病史的采集和檢驗,發現部分患者還具有鼻息肉家族史,遺傳性的鼻-鼻竇炎家族史等,尤其是過敏體質的患者。
鼻內窺鏡手術是治療鼻息肉的一種新型的微創技術,它與傳統的手術治療鼻息肉的方法相比較具有損傷性小、無破壞鼻腔內的的生理功能、操作簡單、手術的時間較短、安全、手術后的恢復時間短,在手術之后鼻息肉的復發率較低等優點。在鼻內窺鏡下切除鼻息肉的同時施行篩竇開放術以及上額竇自然開口擴大術,在治療鼻息肉的同時清除了鼻竇內炎癥病灶,因此可以有效的降低鼻息肉的復發率。鼻內窺鏡術在治療切除鼻息肉的時候堅持的原則為:不損傷鼻腔、鼻竇生理解剖結構、保留其鼻竇、腔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將息肉切除[3]。
[1]閆舒,李娜,張念凱.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1033例臨床療效分析[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8,44(4):344~346.
[2]但冬梅.鼻內鏡鼻竇手術181例療效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8,2:45.
[3]白廣平,李俊,董頻.鼻內鏡下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80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8,22(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