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傳厚 張玲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安徽淮北 235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我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該類腫瘤對化療的敏感度相對較高,尤其對晚期乳腺癌,轉移性乳腺癌平均生存期約為2年左右,我院對26例晚期轉移性患者采用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化療,取得一定經驗,現報道如下。
2007年2月至2010年8月收治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患者26例,女性,均為乳腺癌根治術后發生轉移的患者。術后2年內的20例,2年以上的6例。已絕經10例。肺轉移14例,肝轉移6例,骨轉移6例;轉移灶均經CT或MRI、ECT骨掃描等確診。平均年齡52歲(36~68歲);1個月內無化療藥物使用史,KPS>70分,估計存活期>3個月。
多西他賽(江蘇恒瑞公司,0.5mL:20mg,批號05011812,07061411)35mg/m2,靜脈滴注,第1、8天。卡培他濱每日2000mg/m2,連服2周,每3周重復,完成2個周期后1個月判定療效。
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轉移瘤消失為完全緩解(CR),最大徑之和縮小≥30%為部分緩解(PR),最大徑之和增大≥20%為疾病進展(PD),縮小不足30%增大不超過20%為疾病穩定(SD)。總有效率為(CR+PR),臨床控制率為(CR+PR+SD)。毒副反應按WHO標準分為0(無)、Ⅰ(輕度)、Ⅱ(中度)、Ⅲ(重度)、Ⅳ(威脅患者生命)。
所有患者均接受2~4個周期的聯合化療,CR2例,PR14例,SD5例,PD5例,總有效率(CR+PR)61.5%,臨床控制率(CR+PR+SD)80.8%。
26例患者中,白細胞減少Ⅰ~Ⅱ度發生率57.4%,Ⅲ~Ⅳ度發生率15.8%。其他不良反應有手足綜合征(26.5%)、腹脹(32.7%)、脫發(46.6%),四肢肌肉酸脹(18.4%)、腹瀉(33.8%)、粘膜炎(24.8%),大多為Ⅰ~Ⅱ度,經對癥處理癥狀可迅速改善。
晚期轉移性乳腺癌難以治愈,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因此姑息化療仍是晚期轉移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
多西他賽與腫瘤細胞內微管蛋白結合,并形成穩定的微管,抑制其解聚,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發生。其抗微管解聚能力是紫杉醇等化療藥物的2倍[1]。多西他賽與其他化療藥物無明顯交叉耐藥[2]。多西他賽對一線方案治療失敗的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有效率(CR+PR)達23%~65%[3],臨床控制率(CR+PR+SD)為 85.4%[4]。
卡培他濱是氟尿嘧啶類化療藥物,其作用機制是通過轉變5-氟尿嘧啶脫氧核苷酸而抑制脫氧胸苷酸合成酶,從而阻止脫氧尿苷酸甲基化為脫氧胸苷酸,造成細胞內DNA的合成障礙。腫瘤細胞的特異性主要取決于細胞內脫氧胸腺嘧啶苷磷酸化酶(TP)的活性,TP越高,細胞中5-Fu的活性就越高,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有研究表明,卡培他濱單藥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臨床控制率為20%~40%[5]。骨髓抑制是卡培他濱的主要不良反應,多表現為一過性白細胞減少,停藥后會短期改善。
本組結果顯示,多西他賽和卡培他濱聯合使用對晚期轉移性乳腺癌具有協同效應。本組26例患者經2~4個周期的聯合化療,總有效率(CR+PR)61.5%,臨床控制率(CR+PR+SD)80.8%。其原因可能是腫瘤細胞內由多西他賽介導的TP酶活性的增加,從而增強了腫瘤細胞對卡培他濱的敏感性所致[6]。綜上所述,多西他賽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轉移性乳腺癌近期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臨床控制率較好,可能成為晚期轉移性乳腺癌治療的一線用藥。
[1]劉冬耕,彭柔君,馮奉儀,等.兩種國產多西紫杉醇治療晚期乳腺癌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J].癌癥,2006,25(12):1557~1560.
[2]王彩玲,王俊生,王靜.多西紫杉醇聯合希羅達治療晚期乳腺癌33例臨床觀察[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38~39.
[3]Figgitt DP,Wiseman LR.Docetaxel:an update of its use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Drugs,2000,59:621~651.
[4]王子平,孫燕,張湘茹,等.多西他賽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6,28:468~470.
[5]劉曉晴,宋三泰,管忠震,等.希羅達治療復發轉移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71~74.
[6]Sawada N,Ishikawa T,Fukase Y,et al.Induction of thymidine phosphorylase activity and enhancement of capecitabine efficacy by Taxol/Taxotere in human cancer xenografts[J].Clin Cancer Res,1998,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