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征利 謝靜華
(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132012)
多年來,中醫眼科證候、命名、辨證分型不統一、不規范,不但影響了中醫眼科的科研,也影響了學術交流,鑒于此,我們反復研究、推敲古代及近代各家對綠風內障的辨證分型,利弊得失,及我們數十年對此癥的臨床實踐總結,執簡馭繁,將其分為三型,供同道參考。
1.古典的中醫眼科專著,如《銀海精微》、《審視瑤函》、《龍樹眼論》、《秘傳眼科龍木論》、《銀海指南》等對綠風內障只是從臟腑、陰陽來闡述,而無分型方面的論述。
2.《中醫眼科學》[1]將其分為 5型。①肝膽火熾,風火攻目:發病急劇,頭痛如劈,眼珠脹痛欲脫,連及目眶,視力急降,抱輪紅赤或白睛混赤浮腫,黑睛呈霧狀渾濁,瞳神散大,瞳內呈淡綠色,眼珠變硬,甚至脹硬如石。全身癥狀有惡心嘔吐或畏寒發熱,溲赤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②痰火動風,上阻清竅:起病急驟,頭眼劇痛諸癥與肝膽火熾者同,常伴身熱面赤,動輒眩暈,惡心嘔吐,溲赤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等癥。③肝郁氣滯,氣火上逆:眼部諸癥具備,全身尚有情志不舒,胸悶噯氣,食少納呆,嘔吐泛惡,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等。④陰虛陽亢,風陽上擾:頭目脹痛,瞳神散大,視物昏朦,觀燈光有紅暈,眼珠變硬,心煩失眠,眩昏耳鳴,口燥咽干,舌紅苔黃或舌絳少津,脈弦細而數或細數。⑤肝胃虛寒,飲邪上犯:頭痛上及巔頂,眼珠脹痛,瞳神視昏,干嘔吐涎,神疲,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弦。
3.《中醫眼科學》[2]將綠風內障分為實證、虛證、虛實兼證。
實證:癥見頭痛,眼珠脹痛難忍,白睛紅赤,黑睛渾濁,瞳神散大,視物昏花,看燈光似有彩虹圍繞,脈弦數有力,為風火高熾。若上癥悉具而頭痛如劈,動則眩暈,脈象弦滑,屬肝風挾痰。
虛證:眼脹視昏,時輕時重,看燈光似有彩虹圍繞,初期眼外觀無明顯變化,病久瞳神漸散,視力遞減。觸無眼珠變硬,顴紅耳鳴,肢體瘦弱,精神倦怠,脈象細弱。屬肝腎兩虧,氣血俱虛。
虛實兼癥:上癥悉具,癥情較輕,若心悸耳鳴,口苦咽干,苔薄赤紅,脈弦細數,屬陰虛火旺。若頭弦目痛,潮熱心煩,兩脅作痛,口苦咽干,神倦少食,脈弦,重按乏力。屬肝郁化火,血虛脾弱。
4.《中醫眼科臨床實踐》[3]將綠風內障分為三型。①肝經郁熱型:患眼劇烈脹痛,伴同側頭痛,眼眶鼻額亦有牽痛。有時伴惡心嘔吐或惡寒發熱等全身癥狀。視力模糊不清,看燈光時見其外圍有彩虹樣環。舌苔薄白,脈弦數。②肝經虛寒型:急性發作,癥狀與上相同,舌淡無苔,脈沉細。③腎虛火旺型:慢性期頭暈、耳鳴、口苦咽干,舌赤苔薄,脈弦細。
5.《中醫眼科學》[4]將其分為四型。①風熱上攻型:眼珠脹痛,氣輪紅赤,黑睛渾濁,瞳神散大,視物昏花,伴有嘔吐泛惡,惡寒發熱,脈浮滑。②木郁土虛型:頭痛嘔惡,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象虛弱。③陰虛火旺型:頭目脹痛,眩暈陣作,瞳神散視,心悸耳鳴,口苦咽干,苔薄質紅,脈細弦數。④肝腎兩虧型:反復發作,視力銳減,面赤足冷,精神疲憊。
6.《眼科臨床實踐》[5]將其分為四型。①風熱上升型:癥見頭痛眼脹,氣輪紅赤,黑睛渾濁,瞳神散大,虹視,視物昏花,并伴有嘔吐或寒熱。②肝旺型:除上述癥狀外,眼珠脹痛難忍,其痛如爆裂,視力急劇減退,甚至迅速失明,多發于暴怒之后,舌苔薄黃,脈弦數有力或弦大,舌有瘀斑。③肝郁型:發病較緩,頭痛嘔惡,食少神疲,精神抑郁,易哭懶言,四肢不溫,胸脅脹滿,瞳孔時大時小,大時視物昏花,小時轉明,頭痛時重時輕,苔白膩,脈弦細。④肝腎兩虧型:反復發作,視力銳減,瞳孔時大時小,面熱足冷,腰膝酸痛,口苦咽干,耳鳴頭昏,舌紅苔白或中黃。
7.《新編中醫眼科學》[6]將其分為四型。①肝膽風火,上擾目竅:眼脹欲脫,頭痛劇烈,瞳孔散大呈淡綠,角膜水腫,混合充血,眼壓顯著增高,舌紅苔黃,脈弦數。②肝胃虛寒,飲邪上逆:除眼部癥狀同上外,尚有頭目劇痛,痛牽巔頂,惡心、吐涎沫,食少神疲,四肢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③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眼脹頭痛,眼壓中度升高,視力減退,有虹視,面紅耳赤,舌紅少苔,脈弦細。④肝血不足,氣滯血瘀:抗青光眼術后,眼壓基本控制,視物模糊,視野變窄,易出現視力疲勞,面色欠華,舌淡,脈細。
我們將綠風內障分為三型。
1.肝經實熱型:眼痛,視物不清,虹視,伴有頭痛、眩暈、面紅、口苦、咽干、嘔惡,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或弦數。
2.陰虛陽亢型:頭目脹痛,瞳神散大,視物昏朦,心煩失眠,眩暈耳鳴,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
3.肝腎兩虧型:病久瞳神漸散,中心視力日減,視野明顯縮窄,眼球脹硬,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紅脈細。
辨證即分析證候,辨證的過程是分析證候本質的過程。中醫學對青光眼早在隋唐時期眼科文獻中就有記載。據此以后,根據青光眼的證候類型、臨床特征、預后轉歸,把青光眼分為清風內障、綠風內障、黃風內障、黑風內障、鳥風內障。莊曾淵[7]曾提出中醫眼科證候命名的五項原則:①要有理論依據,符合中醫基礎理論。②要名實相符,保持辨證和理論的一致性,證候命名和治法要連接,辨證的結果能接受臨床的檢驗。③要有專科特色,在理論上、內容和形式上都能顯示出是眼病證候。④要有導向性,能包含不斷發現的新概念、新看法、新技術。⑤用詞規范、清楚、確切,用最貼近當時疾病本質的形式表達出來,有限定的范圍,不易產生概念混淆。我們認為,這五項原則科學、合理,應當成為今后中醫眼科證候命名、辨證分型方面的準繩。我們之所以把綠風內障分為三型,首先考慮到它符合這五項原則。同時,考慮到要盡量符合臨床實際,盡可能地把綠風內障各種證候包括進去。也考慮到目前中西醫結合眼科醫生多數是相對單一的或偏重中醫或偏重西醫,如果分型過細,他們很難把相近似的證候加以區別。但如果只分虛實兩型,又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的證候包括不進去。中醫學的精髓是辨證施治,型是辨證的繼續,它使辨證條理化、規范化。綠風內障是致盲率很高、病因又不清楚的常見眼病。一個切實可行的辨證分型方法有助于中西醫結合在診斷、治療上并軌,便于科研和學術交流。中醫眼科對眼病的認識,也是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多次反復而逐步提高和完善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眼科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值得很好地繼承和發揚。
[1]廖品正.中醫眼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06.
[2]成都中醫學院編.中醫眼科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6:51.
[3]龐贊襄.中醫眼科臨床實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69.
[4]廣東中醫學院.中醫眼科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5]天津市眼科醫院.眼科臨床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4.
[6]李傳課.新編中醫眼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7:195.
[7]莊曾淵.中醫眼科證候的診斷和命名.中國中醫眼科雜志,1975,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