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商都縣中醫院,013450)
通過閱讀《傷寒論》張仲景原序可知仲景本《素問》及《八十一難》等書而作《傷寒論》,今從《傷寒論》原文反復互勘,其實仲景之大法最合乎《內經》中陰陽離合論。論中三陽之離合,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綜觀《傷寒論》全書,言簡意賅,語括無窮。立方遣藥,圓機活法。但其中無不貫以“陰陽離合”之義,許多條文,用“陰陽離合論”釋之無不應手而破,只因《傷寒論》六經條文語意無窮,故此處僅對“太陽為開”學術特點進行淺述。
人在氣交之中,生存動息,所以防御六淫,而保全形體者,衛氣也。是氣者,根于少陰腎水之中,上得天陽之呼助,內得水津之潤化,溫暖益騰,綿綿不絕。此氣運行于胸腹之中,充達于周身之表,為傷寒入乎雷池一步焉。太陽之開,一指上論中周身之表腠理皮毛而言,一指太陽經氣化而言。周身之表腠理皮毛開之有度,則風寒濕燥火之五氣不傷人,且衛陽不致外脫,營陰不致外泄而保全也。太陽經氣化正常,則真氣流行,自然無邪停居,何能致病?故仲景曰:“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如五氣不及或太過為邪者,一經侵入必將致“太陽之開”無度,如太陽中風,汗出者何也?因風性開泄,故風入則“太陽之開”太過,營陰外泄而汗出也。太陽傷寒無汗者何也?因寒性收引閉塞,寒入則“太陽之開”不及而閉塞,營陰郁滯,故而無汗。是故太陽中風以桂枝疏風,佐以芍藥之斂,使太陽之開而復其常也。太陽傷寒以麻黃為開,佐以桂枝,使寒邪出而太陽之開亦復其常也。是故太陽病汗出,雖去邪亦不可用麻黃之開也。太陽病無汗,反急用麻黃之開而復太陽之開也。若妄用麻黃之開,亡陽亡陰諸變接踵而來。如論中條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條)。此條正言,太陽中風證誤用麻黃發汗而致陽虛汗漏之危證。推其原由,太陽中風證,“太陽之開”本已太過,如再用麻黃之開更使太陽腠理皮毛開泄。營陰無由內守,衛陽亦隨之外脫而成陽虛漏汗之危證。故急用芍藥之斂而不致太陽之開太過,取附子以固少陰之陽,而回亡失之衛陽也。附子本少陰之藥,此處用附子皆因“衛氣者根于少陰腎水之中”,“太陽底面即為少陰”亦是此理。故從周身之表腠理皮毛而言,“太陽之開”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也。開之太過,營陰外泄,衛陽損傷,甚則轉為亡陽亡陰之危證。開之不及者,營陰郁滯,真氣倒行退舍,乃由外而漸逆于內也。
從六經氣化來看,太陽少陰相互表里,太陽本寒而標陽,少陰本熱而標陰,寒為水腑之本氣,熱為坎離之真陽。水腑得火熱之蒸動而氣化以出,火熱得標陽之布護,而真氣常存。若太陽表邪不解,或失治誤治,均可使太陽經氣化不利,即“太陽之開”失司,水腑無以氣化而出。太陽標陽之氣挾并邪氣與氣分相結則發為蓄水證。太陽標陽之氣挾并邪氣與血分相結則發為蓄血證。又有《靈樞?五味》篇曰:“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故張錫純提出:太陽之腑不僅以膀胱為腑,又以胸中為腑。若太陽病誤下,多傷其胸中大氣,胸中大氣既傷,遂使太陽經氣化不利,亦即“太陽之開”失司。真氣難以流行,邪氣停居,邪正之氣并陷于內,而發為結胸證。
由上可知,“太陽之開”無論從周身之表腠理皮毛而言,還是從太陽經氣化而言,均是研究《傷寒論》太陽病篇的有力手段,需要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推廣和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