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紅 袁作武
(湖北省洪湖巿中醫醫院,433200)
風濕寒性關節痛(簡稱風關痛)是常見性、多發性關節疾病,尤以寒冷、潮濕、沿海地區更為多見。筆者近3年來應用熏洗Ⅰ號方熏洗治療風關痛50例,獲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50例,男性 32例,女性 18例;年齡最小 17歲,最大65歲,25~45歲39例,占78%;病程<1年17例,1~3年21例,>3年 12例;病位在上肢8例,下肢31例,腰骶部11例;中醫分型:寒重型16例,濕重型9例,寒濕型20例,風濕型5例。
診斷標準:①有風濕寒邪侵襲史。②有些關節或肌肉酸楚、麻木、疼痛甚至劇痛,活動困難,遇冷或天氣變化(陰天、下雨、刮風)病情加重。③受累關節因疼痛所致活動受限,但活動后減輕,多數病例只痛不腫,少數病例在關節周圍輕度腫脹(無紅熱)。④ESR絕大多數正常,少數稍快,ASO、RF、血常規等都正常。⑤除少數病例有軟組織腫脹外,一般無骨質改變,由于風濕寒邪的長期刺激,部分病例可并發骨質增生,應進行X線攝片予以排除。⑥緩解期或治療后受累關節不留畸形,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中藥熏洗Ⅰ號方,方劑組成:羌活、獨活各20g,威靈仙30g,細辛 20g,秦艽 30g,木防己30g,透骨草50g,雷公藤100g,川牛膝20g,生川烏頭、草烏頭各30g,尋骨風20g,艾葉20g,伸筋草50g,當歸 20g,桂枝20g,川芎20g。
使用方法與護理:讓病人用熏洗Ⅰ號方,利用藥物蒸汽治療儀熏蒸,熏蒸時應有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指導。護理措施 :①治療前:給病人講解熏洗療法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注意事項,消除病人的思想顧慮,并教會病人使用艙內呼叫器。室內溫度以20℃~22℃為宜,以防受涼。不能在飯前或飯后半小時內進行治療。有傳染病、心臟病、高血壓、藥物過敏或經期者不能治療。②治療中:協助病人進入艙內,嚴格掌握操作規程。入艙后病人取仰臥位,調節角度使其舒適,艙內溫度應適中,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如有頭暈、胸悶、心悸,應及時調節艙內溫度,必要時停止治療,給予氧氣吸入。③治療后:協助病人出艙,及時為病人擦干全身,換上干凈衣褲,避免受涼。指導病人多飲水,多食新鮮瓜果等,以補充治療過程中丟失的水分。治療后應休息30min方能外出。一般1周為1個療程。熏蒸2~4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近期治愈:經治療受累關節、肌肉等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血沉降至正常。顯效:受累關節、肌肉等疼痛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減輕,血沉降至正常。有效:受累關節疼痛腫脹有所好轉。無效:經連續治療20天以上,受累關節癥狀無好轉。
患者用藥時間15~30天,起效時間最快2天,最慢7天,平均4.35天。療效評定:近期治愈15例,顯效27例,有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治療前血沉增快7例,最高48mm/h,治療后血沉不同程度下降,降至正常4例。
患者,男性,31歲,2007年10月5日就診。因雙膝關節冷痛伴功能受限1年余為主訴入院。癥見:雙膝關節冷痛,熱敷則舒,逢陰雨天或受寒癥狀加重,活動不利,舌淡苔薄脈緊。體檢:一般情況佳,雙下肢外觀無改變,壓診膝關節內外膝眼處疼痛明顯。化驗:血沉25mm/h,血常規、RF正常,ASO300U/L。診斷:風關痛。經用熏洗Ⅰ號方治療20次,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血沉10mm/h。療效評定:近期控制。
風關痛是寒冷潮濕地區多發病,臨床上多稱風濕病、良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亦有稱“風濕性關節炎”的,現代醫學對本病發病原因尚不明了。中醫認為,在人體虛弱的情況下,陽氣里外不同,風濕寒邪侵入機體,導致氣血不暢,經脈受阻而出現肌肉、關節疼痛、酸楚、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
熏洗Ⅰ號方是基于風關痛病因病機而設,用藥精當,立方有據,方中以羌活、獨活、威靈仙、細辛、生川烏頭、草烏頭、尋骨風、桂枝等疏風散寒祛濕;雷公藤、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祛風寒濕邪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藥物煎煮中產生大量藥蒸氣,中藥有效成分呈離子狀態,滲透到皮膚進入體內,對疾病產生藥物治療作用;熏洗使關節溫度升高,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進了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并有降低神經末梢興奮,松弛肌肉的作用,達到鎮痛效果。通過皮膚吸收,可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減輕肝臟、腎臟負擔,從而提高藥物的利用度。
熏洗Ⅰ號方熏蒸治療風關痛療效確切,藥源豐富,無明顯副作用,方法簡單,不失為一種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