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 樊???/p>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264300)
呃逆俗稱打嗝,西醫學稱為膈肌痙攣,輕者可自愈,重者可持續不止,遷延日久不愈成為頑固性呃逆。本病為針灸科常見病,筆者采用體針配合耳穴貼壓治療頑固性呃逆26例,療效顯著,報道如下。
本組 26例患者,男15例,女 11例;年齡 18~65歲,平均46.5歲;病程3個月~1年。所有患者均經肌注利他林或654-2治療不能徹底緩解。
1.體針:取穴:中脘、內關、足三里、太沖。針刺方法:穴位常規消毒后,用1.5寸毫針進針后行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其間每5min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耳穴貼壓 :取穴 :膈、胃 、肝 、神門、交感、皮質下 、耳迷根。方法:將患者耳郭消毒擦凈后,醫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紋式鉗夾取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穴位貼壓好,貼壓后令患者自行按揉耳穴至發熱、發脹,能忍受為度,每小時按揉1次,每5天更換1次,兩耳交替,10天后進行療效評價。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呃逆消失,愈后2周不復發;有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明顯減少或2周內偶有復發;無效:呃逆持續時間及發作次數無明顯減少。
治療結果:26例患者中治愈17例,占65.4%;有效9例,占34.6%;無效 0例,總有效率100%。
呃逆是指胃氣上逆,出于喉間,呃呃作聲,聲短而頻,有聲無物,不能自制的病證。呃逆輕者不治自愈,重者可持續不止,臨床將持續3個月以上不能自愈,用常規藥物治療亦不能徹底緩解的呃逆稱為頑固性呃逆。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肝氣不舒、胃中食滯或脾胃陽虛致氣機升降失調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是膈神經受到刺激,迷走神經異常興奮引起膈肌痙攣所致。
體針取中脘為胃經募穴,且腑會中脘能解痙止逆;內關系心包經穴,別走手少陽,也是八脈交會穴中陰維脈的會穴,有寧心安神、鎮靜止痛、理氣和胃的作用;足三里系胃經合穴,“合治內腑”,“肚腹三里留”,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太沖是肝經原穴,有疏肝理氣、降逆和胃之功。四穴合用共奏理氣降逆、寬胸止嘔之功。耳穴取膈以解膈肌之痙攣,胃、肝以降氣止逆,神門以鎮靜止逆,交感可抑制膈肌興奮,皮質下、耳迷根可抑制大腦皮層病理興奮灶,調節胃腸功能。體針在臨床上具有簡便易行、療效快的特點,但往往有持續時間不夠長的缺點,患者易反復;而耳穴貼壓雖然起效不如針刺快,但具有操作簡單、經濟快捷、作用持久的特點。二者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和胃降逆、疏肝理氣之功,達到提高和鞏固治療效果的目的。此法經濟易行、操作簡單、療效穩固、無明顯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