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山東省博興縣中醫院,256500)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癥,屬中醫學“不寐”、“不得眠”、“不得臥”范疇。筆者2006~2008年采用針刺推拿治療該病,療效可靠,現報道如下。
87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男 25例,女62例;年齡最大 61歲,最小 19歲;病程最短 14天,最長8年;表現為入睡困難 42例,早醒 18例,睡眠不深27例。
取穴:主穴:印堂、百會、神門。配穴:心脾兩虛:三陰交、足三里;胃腑不和:豐隆、中脘;肝火上亢:行間、足竅陰;陰虛火旺:太溪、太沖。
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常規消毒,用 0.30×25mm毫針快速刺入印堂、百會、神門,得氣后,印堂、百會接6805電療機,采用連續波。根據辨證分型,其他穴位按常規針刺方法,得氣后,留針30min,留針期間每隔10min行針1次。
起針后再行推拿。方法:①從印堂沿督脈循行按揉玉枕穴3min,再從魚腰經本神沿膀胱經至玉枕3min。②從太陽、瞳子髎,經率谷沿膽經按揉至風池 3min。③雙手五指分開,按揉兩側顳部5min。以上方法,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告訴患者最好下午治療。
療效標準:痊愈:治療后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睡眠時間在6h以上,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h以上。有效:睡眠時間較治療前有增加,但睡眠時間增加不足3h。無效:治療后失眠無改善。
結果:治愈62例,顯效10例,有效10例,無效5例。
患者,男,46歲,2006年4月7日初診。患者自述失眠3年,有時雖能入睡,但夜夢紛紜,心煩口干,頭昏沉,時有心悸,記憶力差,每于工作緊張時徹夜不眠,經口服鎮靜安眠藥無效來診。舌紅少苔,脈細數。此為腎陰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虛熱擾神所致。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
取穴:印堂、百會、神門、太溪、太沖。
每日下午治療1次,留針30min,推拿15min。經過2個療程治療,夜能安睡7h,其他諸癥隨之消失。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加大,失眠的患者逐步增多,該癥多因情志所傷,勞逸失度,久病體虛等,引起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而形成,輕者入寐不酣,重者徹夜不寐。長期服用鎮靜安眠藥后,產生依賴性,且容易造成患者昏昏沉沉,精力不集中,采用針灸推拿療法,避免了上述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且有良好的療效,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廣。
同時囑患者:①解除煩惱,消除思想顧慮,避免情志刺激。②睡前不喝濃茶及濃咖啡等。③每天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