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儒
(山西省渾源縣人民醫院,037400)
多發性末梢神經炎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癥。主要表現為肢體遠端對稱性的感覺、運動以及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本病頗與中醫學的“血痹”相吻合。關于“血痹”的記載論述,首見于《金匱要略?血痹虛癆病脈并證治》:“血痹,陰陽俱微,尺中小緊。外癥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究其病機,乃是由于營衛氣血俱不足,邪傷血分的疾患。“陰陽俱微”主要指陰血陽氣不足。“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的脈象正是陽氣不足、陰血澀滯的反應。它的主要癥狀是肌膚麻木不仁而無痛感,如受邪較重的亦可發生疼痛,所以說如“風痹狀”。從以上分析來看,血痹的病因主要是氣血虛損而兼澀滯。正如《內經》所說:“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所以仲景用溫陽補血行痹的黃芪桂枝五物湯來治療該病。方中用黃芪補氣而生血(古人認為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桂枝溫陽氣、通經脈。白芍補血活血除痹。生姜、大棗合用調和營衛。方中倍用生姜(用六兩,桂枝湯用三兩)以宣氣走表,使氣行而血不滯。
兼癥加減:心悸可加入補心血的熟地黃、當歸、阿膠、紫河車。不寐加入補血安神的酸棗仁、遠志、茯神、生龍骨、牡蠣。汗出應加重黃芪的用量,可用至50~100g,并加生龍骨、牡蠣、五味子、浮小麥、白術等養陰益氣斂汗的藥物。麻木而痛加入活血通絡的桃仁、紅花。肌肉萎縮加入健脾益氣的人參 、白術。
西醫治療常選用維生素B族類調養神經。肌張力減退者,可用新斯的明以及對癥輔助治療。
關于“痹病”的記載,首見于《素問?痹論》:“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又說:“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滯,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這里所論述的“痹證”乃為人體感受風、寒、濕所引起的關節痛。基本屬于西醫學所說的“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以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患,而絕非仲景論述所提到的“血痹”,即西醫學的末梢神經炎。而后條所描述的癥狀則易與仲景所論述的“血痹”相混淆,但究其病機實為大異。痹證因感受風、寒、濕所致,在臨床表現方面,痹證主要表現為全身關節的疼痛。病程較長者也兼有麻木。而血痹則主要表現為四肢末端的肌肉麻木不仁,感覺障礙,多數疼痛不顯著,且不主要表現在關節。雖然他們的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都不相同 ,但如果診斷疏忽常易混淆。筆者所碰到的此類患者則多數曾被他醫按“關節炎”治療。多用辛溫、香燥、祛濕的藥物。結果病情不但不減,反而加重。
患者,女性,25歲,1991年初診。主癥:產后2月余,漸覺四肢末梢麻木不仁,逐至不能持物,下肢站立困難,但全身關節無腫痛,乏困無力,頭暈汗出,心悸失眠。曾被某醫按關節炎治療一段時間,結果病不但不減,反而加重。
查:四肢遠端淺感覺痛覺均障礙,各種腱反射亦減弱,關節無畸形腫脹,舌質淡嫩、微紅無苔,脈細微數,無力。
辨證:血痹(兼因氣血虧虛而有瘀滯);西醫診為: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治則:補氣養血,通經除痹兼安神。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 50g,桂枝10g,生白芍 10g,阿膠 12g(烊化),酸棗仁15g,熟地黃 10g,生龍骨、牡蠣各 12g,當歸 15g,人參 12g,五味子12g,桃仁、紅花各 10g,生姜 18g,大棗 5枚。5劑水煎服。
4月25日二診:服上方 5劑,麻木減輕,睡眠轉佳,食欲略呆,舌脈均較前好轉。原方去酸棗仁、生龍骨、牡蠣,加雞內金、神曲各10g,再進5劑。
4月30日三診:肢體感覺明顯恢復,持物靈活,站立微有麻木感,余癥均大減。原方去桃仁、紅花、五味子,加白術、山藥各10g,以調理脾胃,充實氣血生化之源。
5月5日四診:諸癥消失,并能參加輕體力勞動,繼進十全大補丸20丸維持療效。1年后隨訪,身體健康,參加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