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揚洪 張毅梅
(吉林省東豐縣醫院 吉林東豐 136300)
指骨、掌骨骨折是手外科中常見的疾病,骨折類型多樣化,亦有關節內骨折,如不進行正確、穩定的內固定,將對手部影響較大,后期極易造成骨折移位,成角畸形,肌健粘連,關節僵硬等后遺癥。以往大多數采用手法復位,自制夾板外固定,石膏外固定及克氏外針固定為主,但隨著微型鋼板的出現并應用于臨床,其良好的固定效果及早期功能煅煉,對減少骨折后遺癥的發生有著明顯的效果。
本組共30例,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齡12~67歲,平均年齡40.2歲。開放性骨折11例,閉合性骨折19例,粉碎性骨折5例,通關節面骨折2例,陳舊性骨折3例,其余均為新鮮骨折。
1.2.1 切口的顯露 入手術室,患肢外展位,采用臂叢阻滯或局部侵潤麻醉,生效后,術野常規消毒,鋪無菌巾單,上臂上止血帶,閉合性創口采用以骨折為中心的背側“S”形或弧形切口,如為開放性骨折應以原有創口的遠、近側端背側延長,減少與肌健平行之切口發生,以防上術后發生粘連。將伸肌腱縱向切開,如上L型鋼板需拉向一側即可。如骨折端靠近關節成為關節內骨折,必要時需切開關節囊。
1.2.2 復位及固定 用骨膜剝離器做骨膜下剝離,充分顯露斷端,如骨折為粉碎性或伴有缺損,術中很難確定復位是否完好的情況下,應由斷端向遠側端穿一指針,經牽引復位,再向近側端穿入。首先建立良好力線,再放置鋼板。微型鋼板分直型、T型、L型、Y型等多種型號,術前應根據骨折情況配備相關鋼板,各類型鋼板應配備齊全,以備術中做多種選擇。鋼板的放置應在指骨、掌骨的背側偏或撓側,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鋼板與伸肌健的接觸為宜。如骨折端靠近關節,則需將鋼板做相應的折彎以適應骨的生理解剖形態。T型鋼板亦應做弧形的折彎。用直徑1.3~1.5mm的鉆頭依次鉆孔,測深后選用相應的螺釘固定,注意螺釘切勿過長,以防止損傷對側的屈肌腱或神經血管束,以免造成術后屈肌腱粘連。活動關節,見骨折端無異常活動,固定確切后,松止血帶,結扎出血點,縫合切口。有肌腱損傷的一期修復,加用石膏外固定,無損傷的術后1周即開始適當的功能練習。
1.2.3 開放性骨折的處置 既往對于開放性骨折,鋼板的內固定是相對禁忌的。但由于現代抗生素作用效果的提高及術前、術中清創術、抗生素的應用。正確、徹底的清創術進一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執行,術后發生感染或骨外露時各種皮瓣等相關的補救措施的效果,使開放性骨折鋼板內固術的應用得到大家認同。
1.2.4 功能練習 手外傷患者術后正確的功能練習,對患指的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即往由于不適當的外固定,將全手做長時間的制動,或將手固定于制動的平板上,創口雖然愈合了,但手的功能卻發生了不應有的障礙甚至造成嚴重的殘廢,微型鋼板應用于臨床后,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因為其固定確切,為術后早期進行手部功能練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組病人除有肌腱、神經損傷外,均給予早期的功能練習,術后1周在保護下做輕柔的主動屈曲、被動伸直運動,如有肌腱、神經損傷的,術后4周即開始活動患指,早期使用彈性支具,對減少肌腱粘連有極大幫助,因掌、指骨的特殊性,骨折術后復查X線很難看到骨痂的形成,所以本組病人均在術后4個月左右取出鋼板,但首先要確定骨折線是否清晰,斷端是否有反常活動及壓痛,如有上述情況應延長取板時間。
本組30例病人切(創)口均愈合良好,開放性骨折11例,有1例術后滲出較多,給予沖洗、引流、理療后一期愈合,1例因皮膚壞死發生鋼板外露,行掌背動脈皮瓣修復后愈合,本組病人術后均在康復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早期的功能練習,骨折均愈合良好,無骨不連及骨髓炎發生,因早期進行了關節的功能練習,23例病人術后均未發生關節強直,伸肌腱粘連等并發癥。
手又稱人體的第2只眼睛,其在日常生活勞動中具有復雜而重要的功能。以往常采用石膏、夾板及克氏針固定,由于克氏針常需穿過骨折相鄰兩個關節面,往往損傷了關節面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固定時間過長造成關節強直,加之無法控制骨折旋轉及短縮,從而導制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微型鋼板在手指骨、掌骨骨折中的應用已很普遍,因為其應用方便,操作簡單,固定牢固確切,術后可早期進行關節的功能練習,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上述情況的出現。在臨床應用中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1]馬寧,曾林如,鄭文杰.掌骨骨折鋼板內固定隨診37例分析[J].2009年浙江省骨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9:26.
[2]鮮思平,項舟,黃富國,等.骨折類型對掌骨骨折鋼板內固定術后骨愈合的影響[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