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蕊,聶 威
(長春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
學生的分數,一直是學校、教師和家長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總是將學生的中考、高考或者平時的某一次測驗成績作為衡量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唯一指標。這種評價方式勢必影響學業成績較差學生爭取進步的信心,導致“差生”永遠是“差生”,而培養“差生”的學校和教師永遠是教學質量不高的。新課改主張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注他的每一次進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增值評價在我國教育評價領域中的發展,符合新課程的教育教學評價改革要求,更有利于發揮評價的促進學生進步、教師提高的功能。
這里我們引入“增值”的概念[1],主要是比較學生學業成績的逐年增進的情況,可以用來評價學校、教師或者學生。增值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價,它注重的不是最終的教育結果,而是教育過程中的學生進步情況,使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測定學生的進步情況,從而改進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
在國內,“增值”這一概念的應用最初源于香港,1996年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提出了這個概念。他們認為所謂“增值”,就是在評價教育質量中將學生入學時的學業水平也一并考慮,用以比較學生入學時與接受學校教育后成績增進的幅度[1]。近幾年來,增值評價越來越受到國內專家和學者們的關注,但由于測量中需要的精確度很高,方法尚在研究當中,因此它的實際應用仍屬罕見,主要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其內涵的確定和意義的探討。
針對增值評價在學校效能評價和教師評價中的應用,國內進行了很多定量研究和實證研究,也總結了很多測量的方法。華東師范大學最先開始了對增值評價的關注與研究,李健寧博士在他的文章[2]中分析了在中學教學質量評價中引入“增值”概念的意義與作用,討論了協方差分析法與齊次馬爾科夫鏈分析法的理論依據和計算程序,并進行了一些實證分析。2005年,由李茂編譯的文獻 [3]中,系統地介紹了國外增值評價的源起和操作情況,并探討了實施增值評估法的條件、方法及優勢。文獻 [4、5]將增值評價法應用于教師的評價,通過國內外對增值評價法的應用與推廣得出自己對這種評價方法的利弊分析。文獻 [6]介紹了在學校效能研究領域中應用多層模型的方法。文獻 [7-9]將增值法運用于評價學校的效能,其中文獻 [7]通過實證研究,建立了多層線性模型,設計回歸方程,運用多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并得出了結論:增值評價結果與高考分數評價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在提高學生進步幅度方面,不同學校間存在明顯差異;學校效能的增值評價對于創新學校評價體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國外,最初的增值評價應用于學校效能的評價,以“科爾曼報告”為起點,逐漸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英國于1992年開始在部分地區進行學校增值評價實踐的試點工作,2002年在全英格蘭和威爾士推行學校增值評價模式。通過推行增值評價,有效地遏制了學校對生源的爭奪,激勵了落后學校從增值走向發展,推進了學校的均衡發展[10]。美國田納西州首先把增值評價法用于教師評價。1984年,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兩位統計學家威廉·桑德斯和羅伯特·麥克萊恩發表論文,提出了采用學生成績數據來評價教師的增值評價法。因此,增值評價法也被稱為桑德斯模式或田納西增值評價系統[4]。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評價方法便在田納西州使用,借助田納西增值評價系統評價學校系統、學校、教師促進學生的學業成就增長的有效性。每年對3~8年級的學生在閱讀、數學等多個主要科目進行統考,以學生的統考成績為基礎,制作出反映該州公立學校系統各學區、學校及教師的學生學業進步的年度報告,顯示每個教師負責科目所有學生的學業增益情況。通過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成績與過去的成績進行比較,增值評價法能讓人們看到學校、教師給所負責的學生帶來的學業進步[9]。1991年,田納西州通過了《教育改進法》,增值評價法作為一種教師評價方法被正式作為田納西州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4]。
“增值評價”是英、美國家進行學校效能研究中發展起來的一個有關評估的概念。這一概念在我國的相關研究文獻中也有所涉及。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也眾說紛紜。
國內關于“增值”和“增值評價”的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幾種。
對于增值,第一種定義是一定時期內學校教育對學生成長發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或一定時期內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增加的價值[11];第二種定義是指學生入學時與接受學校教育后成績增進的幅度,可正可負[5];還有一種定義是增值評價的內容不僅包括用于測量學生智力發展狀況的學生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方面,還應包括實踐操作等動作技能方面的量化評價、通過創設情境等進行情感態度方面的量化評價、通過器械測量進行生理方面的量化評價等[5]。
基于這些對增值的定義,對于增值評價的定義和應用也不盡相同。
一種是將增值評價應用于學校效能的評價中,認為增值評價的主要內容是以學生的學業成就為評價依據,通過相關的統計分析技術,將學校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從諸多相關因素中分解出來,特別強調控制生源因素對學生最終學習質量的影響,從而實現對學校教育教學效果“凈”影響的評價[10]。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邊玉芳在文[8]中也提到增值評價是以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預期成績的增值為教育評價標準,用來判定學校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一種綠色升學率理念下的發展性學校評價模式。這一定義把增值評價歸為一種發展性學校評價模式,并通過一系列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增值評價應該作為學校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值評價在我國的應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的學者將增值看作是學生入學前后的成績增進幅度,并將增值評價定義為一種教師評價方法。他們認為,“增值”就是評價時將學生入學時的學業水平也一并考慮,用以比較入學時與接受學校教育后成績增進的幅度。而增值評價法是一種借助計算機系統和統計程序,對教師的教學效果 (即教師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程度)作出判斷的教師評價方法[4-5]。增值評價法是一種基于學生學業成績的教師評價方法。
還有一類學者將以上兩種綜合起來,認為增值評價是以學校教育活動對學生增加的價值為教育評價標準,用來判定教師、學校對學生學業成長的影響[9]。學生入學時和畢業時的水平差異,或者說學生在校期間的變化情況,大部分可以歸因于學校教育。學生變化的程度也就是“增值”的大小,可以看作是學校或教師的教育效能的反應。從這個意義上,增值評價關注的是發展的過程,不論是作為教師評價,還是作為學校評價的一種方式,評價的結果是較為可靠的。
綜上所述,教育評價領域中的“增值”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學生增長的價值,包括智力、情感、實踐能力等各方面。增長的價值的幅度即為增值的大小,而增值的大小主要由這段時期內的學校教育和教師教育所影響。當這種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對學生價值的增長起推進作用時,產生正增值;當這種影響是負面的消極的使學生退步時,產生的增值稱為負增值。學生的智力、情感、實踐能力很難量化,但可以通過他某一科目的學業成績來反映,因此,我們可以狹義地定義“增值”為在一定時期內的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增長。增值評價是借助一定的計算機系統及統計軟件,通過一定時期內的學校教育或者教師教育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幅度的大小,來評定學校、教師或者學生的評價方法。
為了能夠簡單明了地分析出以某次成績的排名作出的評價和以成績增值排名作出的評價結果存在著很大差異,這里選取了小樣本分析。表1中的Z1、Z2、Z3是我們從某中學某班中隨機抽取的20名學生的連續三次數學月考成績,這里已經轉換成了標準分數。C21為第二次考試成績相對于第一次考試成績的增值,C32為第三次考試成績相對于第二次考試成績的增值,C31為第三次考試成績相對于第一次考試成績的增值。下面分別按Z2、Z3、C21、C32、C31將學生進行排名,得到結果:
1.按實際考試成績排名,第二次考試和第三次考試的名次相差不多,其中有6名學生的名次維持不變;
2.按增值分數排名與按實際分數排名的結果有很大差異;
3.按實際分數排名比較靠前的學生在按增值分數排名中往往靠后,成績較好的學生成績提高的幅度較小。
表1 某次成績的排名和成績增值排名對比表
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以學生的某次考試成績排名作出的對學生的評價,屬于終結性評價,不僅忽視了學生的初始能力水平,而且忽視了學生的進步過程,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而以增值分數作排名得出的對學生的評價,反映出了某一階段學生的進步程度,使學生不再有好差之分,只有進步大小的區別。增值是教育評價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補充指標,可以在評價學生或教師時適當地應用。教師們在評價學生時使用增值評價法,可以快速發現學生的每一進步或者后退,及時改進教學,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學生通過增值評價可以獲得更多的自信,看到自己的成績增幅,及時調整學習方法,以求得更快速的進步。
[1]張興.引進增值觀念 推進素質教育[J].教育導刊,1998(Z1).
[2]李建寧.基于增值的中學教學效率評估模型[J].數學實踐與認識,2004(6).
[3]李茂.增值評估法:教學責任制的革命[J].江西教育,2005(5).
[4]王斌華.教師評價:增值評價法[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2).
[5]洪松舟.論增值評價法與教師有效教學.管理與評價,2007(9).
[6]張煜.教育研究中的多層次分析[J].教育研究,1995(2).
[7]馬曉強,彭文蓉,薩麗.托馬斯.學校效能的增值評價——對河北省保定市普通高中學校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06(10).
[8]邊玉芳,林志紅.增值評價:一種綠色升學率理念下的學校評價模式.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6).
[9]張麗娟.增值評估:一種發展性的學校評估模式[J].天津電大學報,2006(9).
[10]馬曉強.嘗試以學校增值評價推進教育公平.中國教育報,2006(3).
[11]南紀穩.教育增值與學校評估模式重構[J].中國教育學刊,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