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吉友 衛 彥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哈爾濱100001)
甲型H1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因以往從未在人群中傳播,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面對兇猛而來的甲型流感,除了一般的預防和治療外,注射疫苗成為預防該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筆者近日治療了一位接種甲流疫苗后繼發發熱、肺炎后期的患者,現將其治療經過報道如下。
患者,女,52歲,于 2009年10月29日注射甲流疫苗。注射疫苗后當日下午出現咽部癢痛如有物堵塞,胸悶。其于咽部不適當日請我院中醫處方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服藥后胸悶咽部腫痛癥狀明顯緩解,咳吐大量白痰。第二天出現惡寒發熱癥狀,特點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T37.5℃,頭痛,身痛,咳吐白黏痰,自行口服安瑞克、速效傷風膠囊等藥物熱退,旋即又升,仍惡寒無汗。后又自行服用蓮花清瘟膠囊等清熱藥后癥狀未見緩解,而出現高熱,T39℃ ,咳嗽,咳吐黃稠濃痰,痰黏,痰咸,量大,無腥臭味,疲乏無力。患者入院治療。輔助檢查:血常規示:WBC4.0×109/L;肺CT示:左肺中、下葉,右肺中葉肺炎性改變。痰細菌培養示:正常菌群。經靜點抗生素、中藥清肺化痰如痰熱清等藥物治療后癥狀好轉,發熱消失。但患者仍留有鼻癢、噴嚏、咳嗽、咳痰,痰稍黃,呈絮狀,咳后咽部干癢,聲嘶而痛,多汗以后枕部為主,周身疲乏無力,時畏寒汗出,口苦、咽干至舌尖、心煩。舌質暗,有齒痕,前少苔,余苔黃膩。脈稍浮。于2009年11月16日晚請筆者診治。
分析:從患者病史、臨床表現及診療過程看,該患可能系由平素體質較弱,陽氣不振,注射甲流疫苗后,招致風寒之邪侵襲而發為感冒之證。其臨床表現初為中醫外感風寒表實之證,風寒外束,腠理閉塞,陽氣被郁,正邪相爭,故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無汗之證,外感之邪從口鼻、肌表而入,客于咽部,寒性收引、凝滯,氣機不化,寒痰凝結,故咽部腫脹如物閉塞,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寒邪外閉,肺失宣肅,則胸悶如窒。速效傷風膠囊、安瑞克等雖稍發其汗,但邪祛未盡,故寒熱稍退而旋即又起,而蓮花清瘟膠囊系由麻杏石甘湯加減清熱解毒藥而成,以清熱藥為主,以寒治寒,豈不引邪內陷。外寒入里化熱,內舍于肺,肺失宣降而為咳嗽,咳吐黃痰;而寒傷陽氣,又加其素體陽虛而腎虛濁陰上犯而見痰咸之證。陽氣大傷,推動無力則疲乏無力。經靜點抗生素及清肺化痰等藥物,雖上熱已清,但陽氣未復,衛外不行,故仍時時惡寒汗出、疲乏無力;肺虛未復,肺失宣降,故仍見鼻癢,噴嚏、咳嗽咳痰等癥;邪氣內侵,肺失宣降,水之上源不行,則痰濕留戀,故上半身汗出。苔黃膩,脈浮,為邪熱傷陰,外邪與濕熱留戀之象。故本病從病情發病過程來看,系外感風寒表實之證,誤服清熱藥后,引邪內陷而致正不敵邪,虛實、寒熱夾雜,邪正留戀之證,現正虛為主。故治以扶正為主,少佐散邪之品。
方用:炙百合30g,麥門冬30g,沙參30g,瓜蔞20g,貝母20g,黨參15g,半夏15g,黃芩15g,蒼術15g,生柴胡15g,防風 15g,干姜 15g,知母15g。5劑,水煎服。
二診:惡寒已無,但仍畏寒肢冷,咳嗽咽癢、痰多、多汗等癥狀均明顯減輕,自覺周身已有力氣,緊張則汗出,后背沉重如負重物,口苦。此即外寒已除,陽虛與濕熱留戀之象。處以:炙百合30g,麥門冬 30g,沙參30g,瓜蔞 20g,貝母 20g,黨參 15g,半夏 15g,黃連 15g,蒼術 15g,白術 15g,郁金 15g,醋柴胡 15g,防風15g,制附子 10g,知母 15g,陳皮 15g。7劑,水煎服。
三診:癥狀大減,自述已恢復八九成。仍畏寒肢冷,晨起咳嗽痰多、咽干、鼻干,稍有后背沉重。改黃連為黃芩,加干姜 15g。7劑,患者基本痊愈。
體會
衛生部于2009年4月30日將甲型H1N1流感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中,因其有較廣泛的流行性及傳染性,當歸屬于中醫“時行感冒”范疇。甲型H1N1流感病毒屬于正黏病毒科,其一個重要的特性是相對耐寒而不耐熱(對熱敏感,56℃條件下30min可滅活),而我國北方現正值大雪時節,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與病毒之邪同氣相求,侵犯肌表,傷人陽氣,閉遏肌表腠理,衛陽不能外達而惡寒,衛陽被郁,正邪相爭而發熱。筆者最近接觸幾例感冒患者,均以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咳嗽為臨床主證(未進行進一步的檢測)。雖未確診為甲流,但目前甲流發病率較高,或許也是一個借鑒。國產甲型H1N1疫苗為裂解疫苗,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甲流病毒株,經過雞胚培養、滅活病毒、純化、裂解等工藝制成。疫苗中含有抗原物質(滅活并裂解的病毒碎片),注射后會刺激人體對該病毒發生免疫應答,產生抗體,從而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從該病例可以看出,該患系肌注甲流疫苗后而發為外感風寒表實之證,自行誤用清肺之品,而發為重癥。其治療用了一些清化熱痰的藥物,熱雖清但表里俱寒,且寒熱錯雜,治療過程中也多應用了溫陽之品才得治愈。
現在市面上能夠見到的和宣傳的治療感冒的藥物多以治療風熱為主。從該患的治療過程看,并非清熱解毒能治療所有外感。因此,筆者建議中醫預防和治療感冒應該更多地按照中醫的基本理論,遵守中醫辨證論治原則,而非現代藥理研究。古人在與外感疾病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經驗。外感一病當師法傷寒,結合溫病理論,要因地、因時、因人、因疾病不同發展階段制宜,方可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