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宏鐘 王萃苓
1.吉林省吉林市中醫院,132012
2.長春中醫藥大學
筆者近年采用長圓針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40例患者均來源于吉林市中醫院門診。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70例。治療組男39例,女31例;年齡 26~79歲,平均 49.62歲;病程 8~39年,平均22.5年。對照組男37例,女 33例;年齡25~77歲,平均49.45歲;病程8~40年,平均23.2年。兩組一般資料近似(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針具取長圓針,根據經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的規律,足三陽、三陰經筋均在腰骶、骨盆等處結聚,分別沿各經筋尋找受損的結筋病灶點。
足太陽經筋:L1~S4棘突、腎俞次、關元俞次、氣海俞次、大腸俞次、髂后上棘、上中下髎、小腸俞次、膀胱俞次、中膂俞次、白環俞次。
足少陽經筋:L1~L3橫突 、肓門次、志室次、腰宜次、腰眼次、健胯次、中空次、五樞次、外承扶次、上風市次、風市次。
足陽明經筋:維道次、髀關下、伏兔次、上伏兔次、陰廉次、氣沖次、曲骨次、歸來次。
足三陰經筋:髀關次、府舍次、地五里次、箕門次、陰包次、血海次、橫骨次、關元次。
注:“××次”:是已規范定位的結筋病灶點。結筋病灶點常在腧穴旁的肌肉韌帶抵止點處,其在筋骨之上有痛性條索,有別于腧穴,故以鄰近腧穴名加次而命名。
每次取5~10點,進行標記,碘伏常規消毒后,為減少疼痛可先在進針點注射0.5%利多卡因1ml,用長圓針行關刺法或恢刺法等[1]手法進行解結治療,出針后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數分鐘,亦可逐一在松解后的各結筋病灶點處分別注入生理鹽水1~2ml,以壓迫止血,并分離松解創面。注射后壓迫數分鐘,不出血后,用無菌輸液貼敷蓋針孔,防止感染。3次為1個療程,每周1次,連續治療30天。
對照組:患者呈俯仰位,醫者先以揉法放松腰、骶部,點背部的督脈諸穴,按壓腰椎,揉腰骶部(至有熱感為度),然后時運環跳至有熱感,后用抖拉松腰法,拔抻雙腿法、扳腰法,抓拿腰部,輕揉腰骶部;然后取腰夾脊穴 、腎俞 、大腸俞 、關元俞 、秩邊 、環跳 、陽陵泉 、委中 、足三里、昆侖等常用腧穴進行普通毫針針刺,手法為提插捻轉,平補平瀉,以針下得氣為度,留針30min,每隔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0天。
以上兩組治療期間停用一切相關藥物,并常規臥硬板床,少活動,多休息。
療效標準[2]: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肢動自如,恢復正常工作。顯效:癥狀和體征消失,無明顯壓痛點,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能從事一般體力勞動。有效:癥狀和體征減輕,直腿抬高可疑陽性,能從事輕體力勞動。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不能參加勞動。
治療結果:治療組70例,臨床治愈58例,好轉 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 98.6%;對照組70例,臨床治愈46例,好轉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91.1%。
結果顯示:治療組和對照組總有效率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部傷筋”、“腰痹”范疇。其病機是機體感受風、寒、濕邪或跌仆損傷,以致脈絡閉阻,氣血瘀滯不通,尤其是反復損傷而形成的瘢痕條索,即“結筋病灶點”卡壓伏行于分肉之間的經脈,使氣血因卡壓而不通,不通則痛。經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是古醫家對人體肌學、韌帶學及其附屬組織循行分布和生理病理規律的總結。肌肉韌帶的起止點及其附屬組織是活動時的受力點,也是非生理性活動的損傷點,反復的損傷和修復則出現“橫絡”卡壓經脈,此時氣血津液運行不暢,使致痛性生化物質浸潤,壓迫痛敏組織則產生“痹痛”。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一般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在腰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而外傷則是發病的重要原因,造成破裂,髓核向后突出,壓迫神經根,使之發生炎癥與水腫,導致神經內張力增高,出現疼痛,日久產生粘連,使癥狀經久難愈。解除此種深邪頑痹的癥候群關鍵是分離“橫絡”,即在結筋病灶點處行長圓針解結法治療,通過沿經筋的整體辨證,循足三陰、三陽經筋進行查灶,從而徹底清除顯性或隱性結筋點,取得理想療效。
[1]薛立功.經筋理論與臨床疼痛診療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