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橋梁 馮曉東 宋曉蕾
(河南中醫學院,鄭州 450008)
功能針法配合大椎穴埋線是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現的治療中風后前臂屈肌痙攣的有效方法,通過改善前臂屈肌痙攣從而提高手功能。進而改善中風患者的生活質量。
取穴:頭針運動區中2/5、大陵、功能 1穴、功能2穴、大椎穴。
操作:第一步,頭針:采用 0.30mm×40mm一次性毫針,在運動區中2/5,刺入頭皮下或肌層,再沿運動區,不捻轉,快速推進至30mm 左右,以200轉/min的速度快速捻轉1min。第二步,速刺大陵:以0.30mm×30mm一次性使用毫針朝掌跟方向快速刺入,提插后不留針。第三步,功能穴電刺激:功能1穴和功能2穴,使用G6805-A電針儀,疏密波,負極接功能1穴,正極接功能2穴,脈沖電流以患者出現輕微肌肉收縮時停止,輕輕調整功能1穴針尖方向及深度,使患手五指同時出現最大幅度伸展并出現腕背伸,留針30min。每日治療1次,每周6次,連續4周。用9號腰穿針將1.5cm 長的0號羊腸線埋入大椎穴(大椎穴埋線具體操作參照《針灸技術操作規范》第10部分:穴位埋線[1])。
患者,男,39歲。5個月前看電視時突然跌倒,遂出現口歪,言語不清,右側肢體麻木不遂,小便失禁,無頭痛、惡心嘔吐,急送當地人民醫院,途中出現煩躁、意識不清伴嘔吐。急查CT提示:腦出血,予降顱壓、營養腦細胞等,生命體征穩定后出院,為系統康復來我院,門診以“腦出血”收入我科。既往高血壓病史4年。體檢:言語流利,理解力、記憶力、定向力均可,坐位平衡3級,立位平衡3級。Brunnstrom運動功能評定:右上肢Ⅱ級,右手Ⅰ級,右下肢Ⅲ級。改良Ashworth:右上肢Ⅱ級,右手Ⅱ級,右下肢Ⅲ級。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腱反射(?),膝腱反射(?),踝反射(?),踝陣攣(?),巴氏征(+)。深感覺減退。右上肢呈現屈肘垂腕痙攣狀態。表面肌電圖提示:右橈側腕屈肌 Average 6.14,>5μ V,左橈側腕屈肌肌張力增高;被動狀態:右橈側腕屈肌Average47.06,>10μ V,右橈側腕屈肌肌張力增高、痙攣。予功能針法配合大椎穴埋線治療1個月后,改良Ashworth:右上肢Ⅰ級;表面肌電圖提示:靜息狀態:右橈側腕屈肌 Average 1.85,<5μ V,無肌張力增高;被動狀態:右橈側腕屈肌Average 11.96,>10μ V,肌張力增高。
痙攣性偏癱是中風后常見的并發癥,是由于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引起的肢體癱瘓,主要表現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運動模式,而上肢呈現以肩關節內收內旋,肘關節屈曲,前臂內收,腕關節屈曲,掌指關節屈曲的屈肌痙攣模式,這種模式的存在嚴重妨礙了肢體功能活動的完成,影響生活質量。
功能針法,分為頭針、大陵穴速刺、功能穴電刺激三步。頭針對手的各種類型功能障礙均有一定療效[2]。大陵,《針灸甲乙經》曰:“兩手攣不伸,及腋偏枯不仁,手瘈偏小筋急,大陵主之”。根據我們臨床觀察,大陵速刺可迅速使拘攣手指放松至無屈曲、被動活動無抵抗狀態,并持續5~8h,在此狀態下,運用功能穴電刺激可更快地提高手功能。功能1、2穴是我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的兩個新穴,我們應用此二穴治療的方法稱為“功能針法”,功能1、2穴的體表定位不是固定的,功能1穴大致相當于手陽明經肘髎穴位置,其下有橈神經神經肌肉接頭,刺激該點可產生手指伸展及腕背曲動作。實際操作時,在接通電針儀的情況下,進行針尖方向的調整,以最小的電流強度產生最大的被動動作,是“功能針法”的關鍵。此時,電針儀及連通的電針可達到功能性電刺激的作用,但其效果又優于以表面電極作為接觸點的功能性電刺激。功能2穴大致相當于手少陽經外關穴位置,作為輔助用穴,接電針儀的正極。
根據《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的理論,筆者認為,中風后痙攣的病機是經脈不得陽氣濡養而致,因此采用大椎穴埋線的方法治療肢體痙攣并取得理想療效。督脈為手足三陽之會,故稱總督諸陽,為陽脈之海。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會穴,是陽氣的集中點,猶如上下內外的中轉站或樞紐,可代表督脈監督并調節諸陽經上傳下達,完成統帥協調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作用。穴位埋線是經絡理論與現代醫學手段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復合型治療方法,它除了腧穴的功能外還有自身的優勢。穴位埋線可以對機體產生持久的刺激,持續不斷的穴位刺激效應向大腦傳遞一種復雜持久而柔和的非特異性刺激沖動,改善機體運動功能,促進機體康復。羊腸線作為一種異體蛋白埋入機體后,逐漸被機體軟化吸收,有組織療法的作用。初期刺激強可以克服臟腑陰陽偏亢的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彌補臟腑陰陽的不足。先瀉后補,可以從整體調節陰陽,使之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從而調節機體內環境的相對平衡,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進病區恢復,還能提高機體應激能力[3]。彌補了單純針刺時間相對短暫、無法在局部形成持久刺激的不足。
對于本研究來說,在療效評定標準中,對前臂屈肌肌張力變化用表面肌電圖量化評定,較為客觀真實地反映針刺前后前臂屈肌肌張力的變化情況。本文所描述的表面肌電圖是通過flexcomp表面肌電分析系統對患者的體表肌電信號采集分析幫助診斷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表面電極放置在前臂屈肌群肌腹上,評估靜息狀態和腕關節伸展時前臂屈肌肌張力的變化,再和健側比較(測試條件與患側保持一致),肌電積分平均值靜息狀態<5μ V,被動狀態<10μ V,提示無肌張力增高。該方法還用于抗痙攣治療前后的比較。本療法操作簡單,經濟安全,效果良好,副作用少,符合當今世界推崇的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原則,有廣闊的前景。為針灸治療中風患者前臂屈肌痙攣,進而改善手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提供了新方法。
[1]《針灸技術操作規范》項目組.針灸技術操作規范.中國針灸,2009,29(5):405-406.
[2]焦順發.頭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85.
[3]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中國醫藥學報,2004,19,(1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