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麗
(山西省沁縣中醫院,046400)
自2002年以來,筆者運用小建中湯加味治療老年性便秘58例,均取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68例病例均為門診及住院患者,均排除結腸、直腸部位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其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60歲,最大94歲,平均77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9個月。
藥物組成:桂枝15g,炒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棗4枚 ,飴糖 30g(沖),鎖陽15g,當歸 15g,生黃芪20g。
加減:氣虛明顯者,可加黨參15g,白術15g,以增強補氣之力;若氣虛下陷,肛門墜脹,可合用補中益氣丸(每次6g,日服2次,以湯藥送服;腹脹明顯者,加枳實10g,厚樸10g;食欲不振者,加雞內金15g,炒谷芽15g。
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各1次溫服,1周為1個療程。治療2~3周后,判斷療效。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之品。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排便通暢,成形軟便,每周排便5次以上;顯效:排便較前順利,便干不硬,每周排便3~5次;無效:連服本方4個療程,排便情況無變化。
結果:治愈 38例,占 55.88%;顯效 26例,占38.24%;無效4例,占5.88%。總有效率94.12%。
患者,男,88歲,于2007年11月10日前來就診。患者長期以來便秘,伴腹痛,饑時易發,得食則舒,腹部怕冷,喜溫喜按,大便干燥,排便無力,自覺乏力,面色白,舌質淡,苔薄白,脈遲而無力。服果導片、蘆薈膠囊,均未見好轉。
診斷:便秘(太陰虛寒,傳導失常)。
治以小建中湯加味:桂枝15g,炒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 10g,大棗4 枚,飴糖 30g(沖),鎖陽15g,當歸15g,生黃芪20g,黨參15g。水煎,日服1劑。5天后大便干結無力、腹部怕冷明顯改善。服藥2個療程后,諸癥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老年人因年事已高,便秘多為虛證。小建中湯源于《傷寒論》,原治“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煩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并無便秘主治。分析本方,方以甘溫質潤之飴糖為君藥,益脾而養脾陰,溫補中焦;桂枝溫陽氣,芍藥益陰血,并為臣藥;炙甘草甘溫益氣,既助飴糖、桂枝益氣溫中,又合芍藥酸甘化陰而滋脾,為佐藥;生姜溫胃,大棗補脾,同為佐藥。六味合用,于辛甘化陽之中,又具酸甘化陰之用,具有溫建中陽,和里緩急之功。另加用鎖陽補腎助陽、潤腸通便,黃芪、當歸功于補氣生血,且當歸具有潤腸通便之功。使全方在溫補之中更寓通便之功,符合老年便秘的虛秘病機,故臨床應用確有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