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于英
(云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昆明 650224)
筆者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加減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40例,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4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6歲。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12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6例,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10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40年。
臨床表現:頭痛反復發作,多為頭部一側疼痛,少數呈全頭痛,疼痛性質多呈跳痛、脹痛、刺痛、昏痛、隱痛,嚴重者頭痛欲裂,多數伴抑郁或煩躁,睡眠質量差、精神不振,每次頭痛發作持續數小時、數天,長者持續數周。服鎮痛類西藥無效或可暫時減輕疼痛,其中28例做了頭部CT檢查排除腦部器質性病變。
麻黃附子細辛湯基本組成:麻黃10g,附子30g,細辛8g,桂枝 、荊芥、防風 、薄荷 、黃芩各 15g,羌活 、當歸 、川芎、白術、茯苓各20g,蔓荊子、甘草各10g。
風寒頭痛:癥見頭痛劇烈,惡風畏寒,苔薄白,脈浮。守方加吳茱萸6g。
風熱頭痛:癥見頭脹痛欲裂,發熱惡風,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A方中之麻黃改用炙麻黃6g,加生石膏60g,菊花15g。
風濕頭痛:癥見頭痛重如有物裹,身重乏力,納呆便溏,苔白膩,脈濡。基礎方加獨活20g,藁本15g。
肝陽頭痛:癥見頭痛目眩,面紅心煩,苔黃脈弦,血壓升高。原方改麻黃為炙麻黃,加牡丹皮30g,益母草60g,菊花 15g。
腎虛頭痛:癥見頭痛纏綿,耳鳴少寐,氣短乏力,舌紅少苔,脈細無力?;A方重用當歸30g,加人參20g,枸杞子20g,大棗10g。
痰濁頭痛:癥見頭痛昏蒙,脘腹脹悶,納呆,大便不暢,苔白膩,脈弦滑?;A方重用白術60g,茯苓30g,加藿香15g,半夏15g,陳皮、生姜各15g。
瘀血頭痛:癥見頭痛日久,痛有定處,刺痛,舌有瘀斑瘀點,脈細澀。基礎方加石菖蒲、郁金各15g,全蝎、蜈蚣各6g。
煎服方法:以上方藥,用開水先煎附子1h,嘗無麻味后納余藥于內,分3次開水煎取汁600ml,每日服3次,每次200ml。全蝎、蜈蚣焙黃研粉,每次各 2g和藥吞服,3劑為1個療程,連服2~4個療程。服藥期間避風寒,忌酸冷,防潮濕,有汗出則加蓋衣被助汗,以全身汗出津津為佳,汗后服粥養胃。
療效標準:治愈:頭痛消失,伴隨癥狀減輕或消失;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伴隨癥狀減輕;未愈:頭痛及伴隨癥狀無變化。
結果:治愈16例,好轉24例。
頭痛是常見的自覺癥狀,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余在臨床治療頭痛的過程中發現,無論外感或內傷頭痛,溫經、通絡、活血的方法總能達到較好的止痛效果。即使是典型的風熱頭痛,也應清、溫并重才有好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中逐漸摸索出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方隨證加減治療各型頭痛,收效較好。特別對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等有時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藥到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