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傲 霍凌波
1.山西省運城市衛生學校,044000
2.長治市人民醫院
王氏保赤丸是南通人王臚卿于清道光年間配制的兒科秘方。現在是江蘇南通制藥廠的主要產品。組成有:大黃、黃連、巴豆霜、川貝母、天南星、朱砂 、姜、淀粉、荸薺粉。功效:清熱解毒,消積化痰,健脾和胃。用于治療兒科常見的厭食、感冒、發熱、咳嗽、消化不良、便秘、嘔吐、腹瀉、發育不良等。筆者臨床發現王氏保赤丸不僅在兒科有很好的療效,成人用之得當也會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以下是兩個成人案例,一個兒童案例,供同道參考。
患者,男,20歲,2004年9月初診。口瘡伴疼痛2天就診。患者面紅油光,有痤瘡,口有異味。口腔黏膜上有大小不等多處潰瘍面,疼痛,進食飲水加重。食欲不振,時有反胃干嘔之感。大便一日一行,臭穢、黏滯不爽。舌質胖大蒼老,苔黃厚泛黑,脈濡數。追問飲食習慣,患者自訴上高中期間,壓力大,時間緊張,吃飯時間不超過15min,自此養成暴飲暴食習慣,年僅20歲,腹部已見脂肪堆積。幾年來,飲食稍有不慎,就出現口瘡。診斷:口瘡。證屬飲食積滯,濕熱熏蒸。治宜消導積食,健脾去滯。方藥:王氏保赤丸,1日1次,早飯后服用,便通則停藥,不效,次日早飯后再服。第二天服藥后解下大量臭穢稀便,口瘡疼痛頓減,1周后完全康復。囑患者兩點: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禁暴飲暴食。②如有大便異常、食欲減退、口臭、舌苔厚膩,即可用王氏保赤丸1次,以預防口瘡反復。1年后隨訪,效佳。
按:口瘡一病有虛有實,須詳審細辨,求因而治。本案雖經常反復,但病因明確,暴飲暴食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失職,飲食積滯,化為濕熱,熏蒸口舌,而成口瘡,辨證應屬實證。故用王氏保赤丸健脾消積化滯。但本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精髓,囑患者兩點以預防口瘡的再次反復。
患者,女,30歲,2003年6月5日初診。咽喉疼痛伴痰多5年。患者平素過食辛辣、寒涼,感受風寒風熱均會導致扁桃體腫大、質硬、疼痛,繼則痰涎壅盛。西醫診斷為:急性卡他型扁桃體炎。用抗生素、祛痰藥、解熱鎮痛藥有效。但經常復發。患者自訴多年來已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即扁桃體有硬結時,一兩天后就出現咽痛痰多,用藥持續1周慢慢好轉消失。苦無良策,無法預防。而且患者父親幾年前死于喉癌,有很重的心理負擔。診斷:咽喉疼痛。證屬痰氣交結。治宜化痰散結。方藥:王氏保赤丸,1日1次,早飯后服用,硬結消退則停藥,不效,次日再服。1年后隨訪,患者自訴效果甚佳。
按:本案咽喉疼痛,有時因寒,有時因熱,概因咽喉部稟賦不足,易被邪侵,氣血與之相搏結,形成質地堅硬之痰結。不及時疏導消散,氣津不得疏布,則痰涎壅盛。王氏保赤丸中天南星、川貝母能化痰散結;巴豆霜豁痰利咽,能及早切斷疾病的發展,預防痰涎出現,起到護衛氣津、利咽潤喉的作用。
患者,男,5歲,2008年3月5日初診。患者聲音嘶啞2周,加重伴夜間鼻衄2天。喉結兩側能捫及細小顆粒狀結節,腹部鼓脹,乙狀結腸處能捫及大便硬結。鼻衄色鮮紅,出血量10ml左右,父母按壓鼻根部血止。手心潮熱,有黃黏鼻痂,大便5日一行,臭穢異常。夜間睡眠常有咬牙現象。耳鼻喉科查無異常。診斷:①聲音嘶啞;②鼻衄。證屬痰食積滯,梗阻喉脈,日久化熱,迫血妄行。治療法則: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鼻衄雖為伴見癥狀,但相對較急,故宜先治,治法宜清熱涼血止血,方用三黃片,1次3片,初診當日中、晚各服1次,當晚未出現鼻衄。聲音嘶啞雖為主癥,但相對鼻衄較緩,故于鼻衄止后,予以健脾消食、化痰去滯之法。方用王氏保赤丸,1日1次,早飯后服用,便通則停藥,不效,次日再服。3日后隨訪,聲音恢復正常,便通衄止。
按:本案為5歲兒童,脾胃嬌嫩,尚未發育完善,飲食不當,易傷及脾胃,脾胃運化失司,食滯為痰,流竄喉間,致使聲音嘶啞。小兒為純陽之體,痰食交阻,極易從陽化熱,熱迫血行,發為鼻衄。故證屬痰食積滯,梗阻喉脈,日久化熱,迫血妄行。治先用三黃片清熱涼血止血以治標,再用王氏保赤丸健脾消食、化痰去滯以治本。小兒生機勃勃,發育迅速,康復能力強,藥既對證,見效很快。
現代社會物資豐碩,交通便捷,運動減少,肥胖者比例劇增,故民多積證。而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積食,變證叢生,輕則口臭、口瘡 、咽痛、聲嘶、腹痛、胃痛、惡心嘔吐、腹瀉、便秘,重則糖尿病、冠心病、心梗、高血壓、高血脂、胃癌。王氏保赤丸是兒科常用藥,具有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是治療積證最為有效的中成藥。但用量恰當,成年人亦可使用,藥證相合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10年來總結出服用王氏保赤丸的最佳服用時間是在積證初起時(兒童可見眼眵、黏鼻痂、口有異味、手心潮熱、大便臭穢、黏滯不爽、便秘、夜臥鼻息粗重、磨牙。成人可見食欲不振、納谷不香、口苦口臭、脘腹脹滿、大便臭穢、黏滯不爽、多矢氣且臭穢,苔厚脈實)。此時服用,可以及時消散積食、健脾護胃,預防變證叢生。王氏保赤丸的用法簡便易行,早飯后服用1次,便通則停藥,如大便不通次日酌加量再服。但方中有大黃、巴豆霜、天南星、朱砂,均有一定的毒性,中病即止,不宜多服[1]。
[1]夏麗英.現代中藥毒理學.天津:天津翻譯出版公司,2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