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江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473400)
椎動脈型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2001年4月~2009年6月,我們對門診病人210例采用中藥內服合并手法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本組210例,男85例,女125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80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12h,最長16年。病史:長期從事低頭工作者155例,有吸煙史50例,有急慢性咽喉部感染者86例,習慣高枕者68例,受涼者70例,有頭頸部外傷史者19例,不明原因者20例。210例均有不同程度眩暈,視物旋轉,頸部不適,并在頭頸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轉動時眩暈加重。其中28例伴行走無力,有飄浮感;20例伴咽部異物感,面部哄熱、多汗;40例伴高血壓;11例合并冠心病;8例有猝倒史;86例伴惡心、嘔吐、視物模糊;51例眼花、眼脹、復視;56例伴耳鳴、聽力減退;54例伴失眠、多夢;53例伴上肢疼痛麻木。
中藥內服:天麻鉤藤飲為基本方加減。天麻12g,鉤藤 15g,生石決明20g,梔子 15g,黃芩 9g,懷牛膝15g,杜仲 12g,益母草9g,桑寄生 12g,夜交藤 15g,茯神30g。偏陽虛者,去梔子、黃芩,加黃芪30g,桂枝15g;偏氣虛者,去梔子、黃芩,加炒白術15g,黃芪30g;偏寒者,去梔子、黃芩,加桂枝 15g;病久痰瘀交阻者,去杜仲、桑寄生,加丹參30g,川芎15g,天麻增至18g。上藥每天1劑,水煎分2次飯前服。
對癥治療:急性發作眩暈癥狀明顯者,配合生理鹽水25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120mg,鹽酸倍他司汀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用5~7天,配合頸椎牽引,1日2次,每次30min。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眩暈、頸肩部疼麻等癥狀消失,椎動脈扭曲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隨訪半年無復發。顯效:眩暈、頸肩部疼麻不適等癥狀基本消失,頸部后伸向左右旋轉時稍有眩暈,基本恢復正常工作。好轉:眩暈、惡心、頸肩部疼痛麻木等癥狀部分消失,椎動脈扭曲試驗好轉。無效:眩暈、頸肩部疼麻、惡心等癥狀無明顯改善,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不能勝任工作。
結果:本組 210例中,治愈 96例,顯效 60例,好轉44例,無效10例,治愈率45.7%,總有效率95.2%。
中醫認為,本病屬“頸強”、“眩暈”范疇,人至中年,氣血漸虧,肝腎不足,氣虛則血運無力,久則必致血瘀,血瘀則筋脈失濡,使肌肉筋脈、骨與關節失養而致椎間盤退行性變,經絡阻滯,血脈不通,髓海失充,肝風內動,風火上擾神明而出現眩暈頻作。風、痰、虛、瘀在本病的發病占有主導地位,正虛為本,風痰為標,瘀貫穿病之始終,故治以補通兼備,標本同治,方以天麻、懷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補肝腎、平肝熄風、通經絡;鉤藤、生石決明、梔子、黃芩清熱化痰、平肝陽、熄肝風;益母草、懷牛膝、桑寄生活血通絡;茯神、夜交藤養心安神。諸藥合用,則風熄、痰除、瘀祛,正氣得復,則眩暈癥狀自愈。
現代研究認為,全血黏度增高是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川芎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使血黏稠度下降,川芎嗪系從川芎中分離提取的生物堿單體,對心腦血管有解痙作用,并可消除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是一種新的鈣離子拮抗劑,能阻止細胞外鈣離子內流,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顯著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部的供血狀況,從而使臨床癥狀得以緩解。手法治療可改變椎體位置及關系,減輕壓迫,緩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