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璟 王麗麗 白 晶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255300)
熱性驚厥是兒科的常見癥,也稱為感染性驚厥。一般由感染引起,以起病急、發熱、突然抽搐為特點。如果患兒驚厥的時間過長或驚厥反復發作,可損害腦細胞,影響發育,約有4.2%可發展為癲癇[1]。我院急診科于2007年3月~2009年3月對60例熱性驚厥患兒采取了院前救治和中醫護理措施結合的方法,為進一步的院內治療贏得了時間。跟蹤調查顯示患兒均未出現腦損傷。
60例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8個月~6歲,均系感染引起,驚厥前有高熱病史,T 38.5℃~40℃。46例患兒意識障礙較輕,表現為高熱后四肢抽搐,發作時間短,幾秒鐘至幾分鐘。14例患兒意識障礙較重,兩眼上翻、凝視、全身或局部肌群強直性痙攣或陣攣性抽動、牙關緊閉,發作時間幾分鐘至半小時。
結果:60例患兒均經過院前初步救治后,由120急救車轉入院內進一步系統檢查和治療,跟蹤調查,患兒均未發生腦損傷,痊愈出院。
按壓急救穴位:以拇指指尖按壓人中穴,人中穴位于鼻唇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 。按壓時注意不要太用力,避免損傷患兒皮膚。
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
針灸:按壓人中穴無效時,對抽搐頻繁的患兒,立即給予針刺太沖穴和涌泉穴。昏迷患兒取人中穴、印堂穴、百會穴[2]。針刺時間 1~3min,刺激程度較強。
抗驚厥藥物的應用:在院前急救備用藥品中,我院常備有安定和苯巴比妥。而其中安定靜脈注射對各類型驚厥持續狀態均有效,安全、作用快[3]。作為首選用藥。①安定 0.3~0.5mg/kg靜脈注射,注射速度為1mg/min,1~3min即可生效,必要時20min后可重復1次 。但驚厥患兒,尤其是肥胖兒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安定注射效果差。可采用安定保留灌腸0.5mg/kg[4],用1ml注射器(不帶針頭)沿肛門注入。②苯巴比妥:5mg/kg肌注,也可以作為控制驚厥后維持治療的首選藥。
降溫藥物:可肌注柴胡注射液或復方氨林巴比妥(2歲以下0.5~1ml肌注,2~5歲1~2ml)。
吸氧:不論有無紫紺,均給予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4],改善機體缺氧狀況,以減少缺血缺氧性腦損傷。
脫水劑:驚厥持續發生時,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酯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而這是治療嚴重驚厥的有效措施[3]。
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對患兒刺激。醫護人員迅速到位,鎮定自若,處置熟練準確,取得家長信任,消除其恐懼,不可將患兒抱起或高聲呼救。
驚厥患兒就地搶救。保持平臥,松解過緊的衣服,頭偏向一側,有口鼻腔分泌物時利于流出并避免嗆咳;若出現窒息時置多層紗布包裹的壓舌板于患兒上、下臼齒之間(無壓舌板時可用一次性2.5ml無菌注射器,去掉針頭代替壓舌板,也需包裹紗布避免損傷口腔黏膜),病情穩定立即轉至救護車上,向醫院快速轉送。
吸氧時用小兒吸氧管或面罩,密切觀察缺氧是否有改善,導管是否通暢,氧流量是否準確,并注意做好固定。
中醫護理:針刺太沖穴、涌泉穴時采用直刺法,進針約0.5~1寸,用捻轉、提插等稍強的刺激手法;針刺人中穴宜針尖向上斜刺0.2~0.5寸,印堂穴可用手提起皮膚向下斜刺0.5~1寸,百會穴可向前、后、左、右橫刺0.5寸。針刺退熱可配合合谷穴、曲池穴,合谷直刺約1~2寸,曲池直刺約2~2.5寸。亦可點刺放血退熱,用三棱針取十宣穴放4~5滴血即可[5]。
觀察藥物的治療效果及有無不良反應。如安定靜脈給藥后要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尤其是呼吸,并做好記錄,如名稱、劑量、時間、療效及反應。應用脫水藥物時觀察液體有無外滲,高濃度液體外滲易引起皮下組織壞死。
熱性驚厥是兒科特有癥狀。兒童驚厥閾取決于腦的成熟階段,1~6月嬰兒驚厥閾高,驚厥不常見;6個月~5歲的兒童驚厥閾特別低,發熱常為導致驚厥的誘因。患兒大腦皮層功能發育不完善、髓鞘生成不全、大腦興奮性及抑制神經介質不平衡,使大腦皮層驚厥閾降低,導致高熱時神經細胞突發放電而發生驚厥。中醫認為,小兒膚薄神怯,氣血未充,熱灼筋脈,可見神志昏迷,抽痙動風。
快速的院前救治和中醫護理措施有效防止了驚厥性腦損傷,減少并發癥,對提高小兒熱性驚厥的治愈率、降低病殘率有重要意義。
[1]郭茜,李榮萍,何萍,等.熱性驚厥患兒遠期預后的調查.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0,15(3):145-146.
[2]王萍芬.中醫兒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74-77.
[3]李小燕,袁鳳英.116例小兒熱性驚厥的院前急救與護理.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1,10(2):136.
[4]申巧玲,吳瑞紅.小兒熱性驚厥的護理觀察.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9,12(4):53-55.
[5]徐麗.中醫護理在小兒驚厥中的作用.河南中醫,2008,2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