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花 靳 荷 柳玲變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044000)
痛經又稱“經期腹痛”,是由于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濕熱瘀阻、氣血虛弱、腎氣虧損等原因引起的子宮氣血運行不暢,或子宮失于濡養而導致“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現將筆者對痛經的辨證治療體會介紹如下。
根據痛經發生的時間、部位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虛實寒熱,臨證又需結合月經期、量、色、質,伴隨癥狀,舌、脈及素體和病史綜合分析,具體分為5個證型:氣滯血瘀證、寒凝血瘀證、濕熱血瘀證、氣血虛弱證、腎氣虧損證。治療以調理子宮、沖任氣血為主。治法分為兩步:月經期調血止痛以治標,平時辨證求因而治本。
1.氣滯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治療用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理氣行滯,化瘀止痛。
2.寒凝血瘀證:①寒凝血瘀: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或見錯后,量少,經色黯而有瘀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脈沉緊。治療用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溫經散寒,化瘀止痛。②陽虛內寒: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脈沉,苔白潤。治療用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以暖宮止痛。
3.濕熱瘀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血量多或經期長,色黯紅,質稠或夾黏液,平素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治療用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車前子、薏苡仁、敗醬草,以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4.氣血虛弱證: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治療用圣愈湯(《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益氣養血,調經止痛。
5.腎氣虧損證:經期或經后1~2天內小腹綿綿作痛,伴腰骶酸痛,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治療用益腎調經湯(《中醫婦科治療學》)或調肝湯(《傅青主女科》),補腎益精,養血止痛。
痛經在治療中應根據相應的兼證,在主方的基礎上加減用藥,如肝氣挾沖氣犯胃,痛而惡心嘔吐者,加吳茱萸、法半夏、陳皮和胃降逆;寒濕為患,可加蒼術、茯苓、羌活以散寒除濕。另外,還應加相應的止痛藥,以加強止痛之功。氣滯者加香附、金鈴子散;血瘀者,加田七、沒藥、桃仁、紅花;寒證加艾葉、肉桂;熱證加葛根、黃芩;腎虛者,加川續斷、杜仲等。
實證: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陰交、中極。配穴:寒凝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沖;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虛證:毫針補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陰交、足三里、氣海。配穴:氣血虧虛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加懸鐘。
痛經多出現在行經前后或行經期間,發作時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劇痛難忍。冬季氣候寒冷,常使痛經發作頻繁甚至癥狀加重。取仰臥位,先以手掌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摩腹,約10min,頻率為100~200次/min。然后以食指或中指按揉氣海穴、關元穴,每穴約5min,約80~100次/min。經過20min治療,局部產生溫熱感,疼痛即可緩解。
痛經應與發生在經期或于經期加重的內、外、婦科引起腹痛癥狀的疾病相鑒別,如急性闌尾炎、結腸炎、膀胱炎等。
對于子宮發育不良、畸形或位置過度傾曲、宮頸狹窄等所致的經行腹痛,又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注重經期、產后衛生,以減少痛經發生。患者經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快,氣機暢達,則經血流暢。注意調攝,慎勿為外邪所傷。不可過用寒涼或滋膩的藥物。忌服食生冷之品。這些措施有利于減輕疼痛,促進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