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華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急診科 廣東深圳 518001)
偏頭痛是神經內科常見病,臨床以反復循環發作性頭痛為特征,常見于女性青春期前后發病。隨著人們工作壓力增大,偏頭疼患者越來越多,因本病直接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對偏頭疼患者的關注和治療顯得更加重要。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184例偏頭痛病人采用銀杏葉配合尼莫地平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84例偏頭痛患者,男86例,女98例,平均年齡31.3歲。病程6個月~10年不等,以1~3年者為多。發作次數每月發作1次63例,2次72例,3次49例。
50%患者有偏頭痛家族史;頭痛呈發作性,有的呈博動性頭痛,表現為一側或雙側持續性痛或脹痛,或伴有惡心、嘔吐或伴有閃光暗點等視覺先兆,或伴頭痛發作前短暫的局限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癥狀;發作前可有誘發因素,如勞累、月經、飲酒、聲音、精神因素等。
治療期間停用其它止痛藥物,銀杏葉2片/次、尼莫地平40mg,均每日3次口服,3個月1個療程。治療期間每1~2周在門診復查1次,記錄癥狀改善情況。
顯效:頭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程度及伴隨癥狀好轉達50%以上;有效:上述指標有好轉,但在50%以下;無效:各項指標均無明顯改變。
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構成表示,進行t檢驗。
184例患者顯效67例(36.41%),有效88例(47.83%),無效29例(15.76%),總有效率84.24%。兩藥合用有5例出現低血壓、腦供血不足、面部潮紅不良反應,經減少用量逐漸正常。均未見明顯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異常。
偏頭痛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的疾病,疾病表現為陣發性發作的偏側搏動性頭痛,頭痛時間可長達4h甚至2~3d,伴惡心、嘔吐及發作前可有視覺癥狀,經一段間歇期后再次發病,是血管性頭痛常見的一種。偏頭痛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認為風、寒、痰、瘀為本病的主因,大量TCD研究證實,在偏頭痛發作前期、發作期腦血流速度加快,提示腦血管處于痙攣狀態,動脈血流量減少,出現偏頭痛的先兆癥狀,繼而出現反應性顱外血管擴張,引起劇烈頭痛。大約60%的女性偏頭疼發作與月經周期有關;80%的女病人在妊娠期明顯緩解。緊張性頭痛在月經期、更年期往往加重。精神因素也往往引起頭痛發作。本文女98例較男86例多也說明女性更易患偏頭痛。對偏頭痛治療主要分急性發作期終止疼痛的治療和發作間歇期的預防性治療。主要治療目的是使疼痛發作期盡快緩解。銀杏葉主要含有黃酮苷和銀杏苦內脂、白呆內脂。血小板活因子(PAF)是一種強烈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質,PAF具有廣泛的病理生理作用,能引起動脈血栓,急性炎癥,過敏反應以及與特異受體結合,在腦血管的疾病病理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實驗顯示,銀杏葉對PAF具有強烈的拮抗作用。在富含血小板的兔血漿中,銀杏葉1mg/mL和2.5mg/mL完全抑制PAF0.25μmol/mL所產生的強烈的血小板聚集。所以說,一定濃度的銀杏葉能對抗PAF所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研究證明,偏頭疼患者在治療前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經口服銀杏葉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可明顯降低,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從而治療了偏頭痛病人。尼莫地平為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動物實驗證明,尼莫地平對腦動脈的作用較全身其他部位動脈的作用強許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很高的嗜脂特點,易通過血腦屏障,為強烈的選擇性擴張腦血管藥物,它能逆轉由5-羥色胺、前列腺素、兒茶酚胺和纖維蛋白酶等誘發的大腦血管痙攣,阻止血管收縮,抑制腎上腺素介導的血管收縮,增加腦組織葡萄糖利用率,重新分布缺血區血流量,對抗偏頭痛早期腦缺氧狀態,抑制偏頭痛發作,因此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效果明顯。本資料184例偏頭痛病人中總有效率為84.24%,療效滿意。實驗顯示,銀杏葉對PAF具有強烈的拮抗作用,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的功能,不存在潛在出血的可能性,適合于長期服用,且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本資料有2例低血壓及腦供血不足的不良反應,3例面部潮紅,經減少用量逐漸正常。均未見明顯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異常。不良反應少,病人易于接受。總之,銀杏葉與尼莫地平合用后能迅速緩解偏頭痛的疼痛,安全有效。
[1]劉若卓,于生元.偏頭痛發病機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2,8(4):225~228.
[2]項楊.偏頭痛中醫藥治療近況[J].中醫藥導報,2007,13(4):104.
[3]陳笑琳,何偉娟,雷建明.經顱多普勒超聲對偏頭痛的診斷價值[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4,7(5):88~89.
[4]匡培根.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2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