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淑君 郭莉 潘虹
(濱州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 山東煙臺 264003)
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在麻醉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蔣淑君 郭莉 潘虹
(濱州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 山東煙臺 264003)
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提高麻醉生理學教學質量,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索、創新和實踐的能力。
麻醉生理學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麻醉生理學是麻醉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是介于基礎生理學和臨床麻醉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在學習人體普通生理學的基礎上,重點介紹與麻醉學專業密切相關的生命活動規律的基本理論與知識,以及在麻醉狀態下生命活動變化的特點與規律。麻醉生理學教學過程中既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又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授課教師怎樣把知識講精講透講出新意,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探索、創新和實踐的能力。我們結合多種教學方法應用于麻醉生理學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
講授法屬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至今仍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教師通過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優點在于老師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給學生傳授大量系統連貫的知識,并且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在內容上抓住要領,突出重點,使講課內容“精”、層次“明”、條理“清”。相同的時間,學生從教師講授中獲得的信息量遠遠多于自己看書所獲得的。對于該課程的重點章節,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制作出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PowerPoint教學課件,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從視覺上打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在課堂講授中,要注重比較與總結,每一章節的內容講完后,要及時地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強調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分辨易混的內容,使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能形成一個“主線”,將所學內容串連起來,融合成一個有機而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總結中要重視圖表的作用,利用圖表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加強知識間的縱橫聯系。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已得到世界醫學教育界的肯定[1]。它強調把學習過程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指導者之間的合作來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麻醉生理學在第5學期開課,學生已學過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學科,同時正進行藥理學及病理生理學的學習,具有一定的基礎醫學知識。在麻醉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就某些知識點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進行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互動教學,培養其運用已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講授正壓通氣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時,教師在講授完正壓通氣與人自然呼吸機制的不同后,提出問題:正壓通氣對人體循環、泌尿及中樞神經系統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啟發同學從最大區別是吸氣時肺內壓和胸內壓是正值出發分析對各系統的影響。
《麻醉生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但同時也是與臨床密切聯系的學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引入適當的臨床病例進行討論,增強學生基礎與臨床的結合。給出實際或設計的臨床病例,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小組總結等5個階段。這種教學方式加強了基礎與臨床的聯系,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但在有限的學時內只能在某些模塊采用完全的案例討論,在更多的知識模塊中我們隨堂案例啟發討論,也取得也較好的課堂效果,例如講授完眼心反射知識模塊以后,引入典型病例,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生機制及由機制想到的可能的治療方案,懂得如何把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有些知識學生在《生理學》中已學習過,但又是《麻醉生理學》中重要的知識,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選擇性章節讓學生上臺講課。比如神經肌接頭的興奮傳導機制、麻醉與呼吸的部分內容,讓學生親自上講臺講授,一方面能反映學生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加深了學生對重要知識的掌握,利于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的變化。另一方面能鍛練學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提高同學的分析、總結和表達能力。
實驗不僅僅是對理論的補充和驗證,實驗課程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實驗教學相對于理論教學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在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理論課內容及臨床實用性精選實驗,通過試驗的親身體會,加深了學生對麻醉下意識的變化、血壓的影響因素及體溫對麻醉影響等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加強了學生用理論來綜合分析實驗現象及創新的能力。
綜上所述,麻醉生理學課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教授法、討論法、案例法、實驗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并嘗試課內外結合式教學,發展網絡式教學。這些方法的運用,體現了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目的。
[1]周崇坦,劉云霞,王會玲.PBL教學法在麻醉生理學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15~16.
R614
A
1674-0742(2010)07(a)-0115-01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