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武 廖 曼
偏頭痛是一種反復發作性血管神經性頭痛,偏側或雙側發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青壯年,尤其是青年女性為多見。本病常伴惡心、嘔吐、聲光敏感等癥狀,常經一段時間間歇后再次發病,病因可能多與遺傳、飲食、內分泌紊亂及緊張、饑餓、睡眠不足等因素有關;藥物治療副作用較大,臨床治療頗為棘手。目前尚無理想的根治辦法,針灸治療此病有獨特的療效,現將近年來針刺治療偏頭痛48例之體會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48例為2006年10月—2008年12月武漢市中醫醫院針灸門診患者,男性9例,女性39例;年齡18~63歲;病程3個月至20年;其中40例以顳部疼痛為主,7例以前額疼痛為主,2例以枕部頭痛為主。所有病例均符合國際頭痛協會(IHS)1988年制定的標準。根據頭痛發作類型、顱腦CT 或MRI檢查及體格檢查均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而確診。
1.2 治療方法 取穴:單側發病取患側太陽、風池、頭維、率谷、足臨泣、足三里,雙側發病則取雙側穴位。操作方法:針具用1.5~2.5寸毫針,穴位部皮膚常規消毒后,太陽直刺1.0寸左右;風池穴針尖向對側鼻尖方向直刺1.5~2.0寸;頭維、率谷平刺1.0寸左右;足臨泣直刺0.3~0.5寸,足三里直刺2.0寸左右。以上諸穴均用中等強度刺激,留針30min,每隔10min 行針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滿4個療程者,進行療效評定。
2.1 療效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制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好轉:頭痛的程度、范圍、次數及時間均有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2.2 治療結果 48例中,治愈33例(68.75%),顯效10例(20.83%),有效3例(6.25%),無效2例(4.17%),總有效率95.83%。
偏頭痛屬中醫學“偏頭風”、“少陽頭痛”范疇,為氣血阻痹所致;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虧虛,肝陽上亢,痰濁瘀阻致經脈阻滯,氣血不暢,經氣不利而發病[2]。醫者多責于少陽經失調,所以治療時選擇少陽經穴為主。風池穴為少陽膽之要穴,又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針之使氣血循于脈道,膽經屬木,其氣升發,故針刺風池穴以升發陽經之氣,氣行則血行上注于腦,腦脈得養則頭痛消失[3]。率谷為少陽經穴,太陽雖屬經外奇穴,但仍屬少陽膽經循行所過,針刺該穴能達到調節局部經氣的作用。對風邪襲絡所致的偏頭痛加用阿是穴,旨在加強疏經通絡行氣的功能。局部取太陽、頭維、率谷,使針感直達病所,可起到調節神經緊張狀態、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等作用,使局部組織血液供應恢復正常,微循環獲得改善,從而緩解病情。針刺足三里可益氣養血,補虛通絡止痛;足臨泣為膽經的輸穴,八脈交會穴通于帶脈,為治療偏頭痛的效穴。經針刺止痛后,還應進一步調整失調的臟腑,以防復發。頭痛經久不愈,“久病入絡”而成瘀血阻滯脈絡型頭痛,其表現為患處刺痛、固定不移,除采用上述治法之外,還可采用三梭針局部放血;并應戒酒,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受涼或日光持續曝曬,以提高療效,并避免誘發偏頭痛。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7,441.
[2]楊俊龍,楊遠文.中醫治療偏頭痛近況[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2,11(4):32.
[3]張穎新.針刺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513~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