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艷平 趙玲
(1.吉林省吉林中西醫結合醫院血庫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2; 2.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檢驗科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發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在心肌梗死后近期猝死的發生率最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過程是凝血和纖縮。故我們同時檢測AMI患者中的血漿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和D-二聚體(D-dimer)水平的動態觀察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內凝血、纖溶的變化,探討導致AMI進展的原因和機制,尋找可以預警AMI早期進展和預測因子,為臨床提供準確的檢測指標,使臨床醫生評估病情進展,確定治療方案及判斷預后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所有受試者均來自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住院患者和健康查體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穩定性心絞痛(SAP)20例,為病例組。對照組:50例,年齡(50±20)歲,均為健康查體者。
所有受試者均清晨空腹采取肘正中靜脈血2mL,放入含0.109mmol/L枸櫞酸鈉試管中,充分混勻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漿待測抽血2h內進行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的測定使用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CA-6000的全自動凝血分析儀,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測定,血漿D-二聚體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檢測,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應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病例組與對照組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比較結果;病例組的AMI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含量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而SAP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最常見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生理過程就是凝血和纖溶的失衡。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是凝血系統中最主要的成分,它是由肝臟分泌的分子量為340KD的蛋白,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作為纖維蛋白的前體,它同時也是凝血活化的標志物,在血液凝固中起著重要作用[1]。纖維蛋白原水平增高可使體內血黏度升高,血液處于一種高凝狀態,是心、腦血管血栓性疾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同時它作為血漿中最大的鏈狀蛋白,增加血漿和全血的粘度,促進了紅細胞的聚集。以上凝血活性的增強均促進了血栓的發生。有研究顯示當Fib濃度高于3.03g/L時,發生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風險增高近2倍[2]。本研究發現,AMI患者的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顯著升高,可認為Fib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個促發因素。
D-二聚體是凝血酶及因子Ⅻ作用下的交聯纖維蛋白經纖溶酶降解作用后的一種特異性的終末產物。血漿D-二聚體增高表明機體凝血和纖溶系統的雙重激活,是繼發性纖溶亢進的敏感和特異的指標[3],可作為體內血栓形成的分子標志之一。本研究顯示,AMI組患者存在動脈血栓形成,可認為D-二聚體顯著升高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后,斑塊下膠原和脂肪暴露,血小板激活并粘附、聚集,導致血栓形成為主體的動態過程。因此D-二聚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的危險性[4]。AMI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1),提示在心肌梗死患者體內急性期存在凝血功能的增強,同時又存在著繼發性纖溶活性亢進,而且在AMI中變化更明顯,提示AMI患者體內存在更嚴重的血液的凝固和纖溶功能的失常,導致了血栓的進展。
綜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體內存在著凝血和纖溶的嚴重失衡。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水平的增高,在急性AMI中的發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與其病情進展密切相關。在判斷心肌梗死及其病變程度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對于預防血栓形成和指導治療方面,改善臨床預后有重要意義。
[1]Di Napoli M.Singh P Is plasma fribrinogen useful in evaluati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2009,40:1549~1550.
[2]Spada Rs,Toscano,chiarenza S,et al.Ischemic stroke and fibrinogen in the elderl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4,9:403~406.
[3]羅中參.血漿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應用現狀[J].右江民族醫學院報,2000,22(1):122~123.
[4]陳健.檢測冠心病患者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檢驗雜志,2008,9(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