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新 孫雅君
(吉林省撫松縣中醫院 吉林撫松 134500)
糖尿病患者合并單純損害感覺神經的多發性神經炎臨床上比較常見,為糖尿病神經病變。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此病42例,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全部病例共42例,均符合原發性糖尿病合并末梢神經炎診斷標準。48例中男32例,女10例;50歲以上38例,50歲以下4例;麻木感34例,伴疼痛感8例;治療15d者30例,15~25d者12例。
(1)治療期間所服用降糖藥物及胰島素注射劑量及用藥方法按《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所述。達到或接近血糖目標值,控制血糖。(2)Vit B1、Vit B12或甲鈷銨口服或肌內注射。(3)口服中藥湯劑加外洗。口服中藥湯劑藥物組成:黃芪30g、雞血藤25g、黨參15g、僵蠶15g、西洋參10g、川芎15g、路路通15g、桑寄生15g、牛膝10g、地龍15g、秦艽10g、羌活10g、當歸15g、香附15g、甘草5g、桃仁10g、紅花10g、炮山甲5g,1劑/d,早晚各1次,100mL/次。中藥外洗方:杜仲15g、全蝎10g、蜈蚣1條、烏蛇15g、桂枝15g、當歸20g、附子10g、海桐皮20g、絡石藤20g,煎服500mL,每次浸泡30min,每日浸泡1次,15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1)基本治愈:四肢末端疼痛、麻木感消失,無感覺異常,肌力正常;(2)顯效:疼痛消失,偶爾麻木;(3)有效:偶遇不良刺激有疼痛感,疼痛程度輕度。
經過治療,32例基本治愈,6例顯效,4例有效。治療42例有效率達100%。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主要出現于糖尿病癥狀之后,少數可為糖尿病的首發癥狀或發生于病程不長的糖尿病患者。中醫認為,本病首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氣血不活,氣血不通。由于氣血運行不暢,不能濡養四肢筋脈所致。臨床常見有:氣血兩虛、風寒濕邪、氣滯血瘀等,影響了全身或局部氣血的正常流通,從而出現肢體的麻木、疼痛。素體虛弱或勞傷過度、病后失養等容易引起氣血兩虛。血虛則血氣運行無力。或由于風寒之邪,如受涼、受風、潮濕等因素侵襲身體,寒凝則血滯,血行不暢致生麻木。身體肥盛之人(多見于“三高”人群),過食油膩厚味,致使血液粘稠,血管硬化,血流緩慢,血液循環不良,造成人體組織器官供血不足,從而出現麻木。本人采取益氣活血,疏通筋絡的方法配方用藥,臨床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本專科治療經驗:人體只有氣血旺盛,血氣才能運行流暢,氣血足則筋脈得養。氣血旺則陽氣盛,風寒之邪自散,血脈自通,瘀滯自除,此為治本之法。所以,一定要理解中藥治療的意義,中藥并非直接消除麻木,那樣是無法取得實質性療效的。對于糖尿病合并的末梢神經炎的治療,治宜扶正、祛瘀通絡為主。方中黃芪、西洋參、黨參健脾益氣為主藥;當歸、雞血藤補血活血;牛膝、香附、川芎、桃仁、紅花、僵蠶、路路通等行氣活血,祛瘀通絡;桑寄生、秦艽、羌活等溫經通絡、強壯筋骨、滑利關節,全方相互配伍,共奏補益氣血、祛瘀通絡之功。該方配合西藥營養神經藥,用于治療糖尿病性末梢神經炎,其效相得益彰。配合足浴方中活血化瘀,溫經祛濕通絡之效,能夠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起到直達病所的作用,且能提高依從性,全面調理人體臟腑機能的作用。
[1]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44~957.
[2]曲竹秋.中西醫結合內分泌疾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21~122.
[3]呂仁和.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391.
[4]郭水英.大劑量刺五加注射液治療周圍血管病的血液流變學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6(2):114~115.
[5]黃貴心,何建尤,甄卓麗,等.蝮蛇抗栓酶治療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4,10(2):116.
[6]周慶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36例[J].河南中醫藥學刊,2002,17(4):38~39.
[7]陳新謙,金有豫.新編藥物學[M].第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400.
[8]張蘭,于世豪.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瘀血絡損病機探微[J].新中醫,2002,34(10):67.
[9]李德朝,壽紅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2006,10(24):53.
[10]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4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