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
(松原市前郭縣醫院腦外科 吉林松原 131100)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的常見病,病死率卻占腦血管疾病的首位。高血壓腦出血的內科治療死亡率為40%~60%[1],患者多在發病的急性期伴隨腦部水腫和顱內壓快速增高的癥狀。實踐證明,外科手術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迅速地消除腦部血腫,避免血腫對腦組織的擠壓和破壞,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腦水腫和高顱壓。我們收集了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高血壓腦出血患者62例,對其外科治療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現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62例患者,均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32~74歲,平均47歲,臨床均符合手術適應指征。
(1)出血量通常皮質下、殼核出血,30mL;丘腦出血,>l0mL;小腦出血,10mL;(2)出血范圍:殼核出血發展到內囊的前后肢破入或不破入腦室、殼核出血發展到內囊的前后肢、累及丘腦或丘腦下部、破入或不破入腦室;(3)臨床癥狀:患者處于昏睡、昏迷但無腦疝或腦疝中期,意識狀態及腦受壓征進行性加重,內科治療無好轉應考慮手術。
患者處于深度昏迷、瀕臨死亡狀態,同時伴有呼吸、心跳驟然停止、瞳孔放大或合并有體內重要臟器功能損害者,有這種情況之一者應暫緩手術。腦干反射全消失伴有弛緩性四肢癱或全身狀況差者禁忌手術,年齡大、體質差、并發癥多、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肺部感染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對于手術必須慎重考慮。
全部62例患者,其中行開顱血腫清除術12例,微創手術25例,小骨窗10例,腦室外引流15例。
根據GOS量表評分評定療效分為:5分,恢復良好,能正常生活,無神經功能障礙;4分,有輕度神經功能障礙,但生活能自理;3分,重度病殘、意識清楚,生活不能自理;2分,植物生存;1分,死亡。
6個月內的GOS預后評分結果為:開顱血腫清除術組良好5例,輕殘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微創組良好15例,輕殘5例,重殘2例,死亡3例;小骨窗組良好4例,輕殘3例,重殘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腦室外引流組良好4例,輕殘3例,重殘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
本組總良好率(良好+輕殘)為69.35%。其中開顱血腫清除術組為75%,微創組80%,小骨窗組70%,高于平均值(P<0.05),總病死率為17.74%,其中腦室外引流組明顯高于平均值(P<0.05)。
多年以來,高血壓腦出血因具有發病快、來勢猛、致殘致死率高的特點,是神經外科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鑒于不同的患者的出血量大小、出血具體部位、就診的病重程度、身體狀況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而外科手術的最終效果以及患者的預后主要取決于出血量、血壓、出血部位、手術前的意識狀態、GCS評分、術式選擇、手術進行的時機、是否合并有其它疾病等因素[2]。采用外科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主要目的是快速找到血腫部位,清除血腫對腦組織壓迫,去除病灶。在本組資料中,共采用了開顱血腫清除術、微創手術、小骨窗術和腦室外引流術4種外科治療方法。每一個方法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和禁忌證,不能將所有的患者簡單劃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仔細區分,以便能夠采取個體化的治療方法,力求達到患者個體的最佳療效。
與此同時,我們還特別強調整體施治的理念。整體施治主要體現在:控制患者血壓、血糖水平是確保治療成功前提,密切控制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如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腎功能衰竭等。重視對患者圍術期護理,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應行早期開放氣道,促進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氣管管理,促進腦部及全身器官組織的供氧;對術后患者應重點做好生活護理,幫助患者提高身體素質,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我們應根據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具體情況,制訂和采取個性的外科治療方案和術式選擇,積極地防治各種并發癥,并提高護理質量,這樣才能有效地降低外科手術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67~874.
[2]張施遠,游潮,吳穎妍,等.134例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分析[J].四川醫學,2007,28(10):1127~1128.
[3]黎成祿,楊秀江.915例高血壓腦出血的個體治療分析[J].重慶醫學,2007,36(15):152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