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春 王交田
(湖北省浠水縣中醫院 湖北黃岡 438200)
宮頸病變是婦科常見疾病,是婦女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早期篩查和合理干預是防治宮頸病變的重要環節,比如當前在我國開展的已婚育齡婦女病的普查工作是防治宮頸病變的重要手段。但是普查工作的質量又離不開有效的篩查技術。我院在近段工作中將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對一些婦女進行宮頸病變早期篩查,取得了很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于本院婦科門診要求進行宮頸病變篩查的125例婦女患者,患者年齡最小19歲,最大72歲,平均年齡為(36.5±7.5)歲。孕次0~8次,產次0~4次,均有性生活史。
本組125例患者都采用宮頸涂片細胞學檢驗,檢驗方法:充分暴露宮頸,棉簽輕輕拭去較多的分泌物,注意不要用力。然后將毛刷中央部分輕輕深插入患者子宮頸管,按同一個時針方向轉動毛刷5周以上,切勿來回轉動。最后取下刷頭放入保存小瓶中,擰緊瓶蓋。
我們按照TBS分類系統對125例宮頸病變患者進行診斷,正常范圍:WNL;不典型鱗狀細胞:ASCUS;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鱗癌:SCC。細胞學診斷陽性是指ASCUS及以上病變。
本組研究資料中,細胞學診斷陽性的患者50例,占40.0%(50/125)。ASCUS和LSIL是診斷陽性結果中最常見的2種,分別占25例與15例,其次為HSIL8例,SCC2例。
在現代社會中,婦女的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人群健康水平與人口質量的公共衛生問題。但是當前我國婦女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宮頸病變的發生有明顯上升和年輕化趨勢。在發生機制上,其多由急性宮頸炎未治療或治療不徹底轉變而來,常因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病原體侵入而引起感染[1]。
自1943年Papanieolau應用宮頸涂片巴氏染色及分類進行婦女防癌普查后,宮頸病變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但是檢測率方面還有所降低[2]。1988年12月,世界制定了新的宮頸涂片閱片系統即TBS系統,于在檢查時保留了取材器上所得到的全部標本,經程序化處理后使粘液、血液、炎細胞和上皮細胞得到有效分離,有利于病理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診斷,從而大大提高了宮頸病變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使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鱗癌等宮頸疾病能及早發現[3]。本組結果顯示,125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經過檢測后,細胞學診斷陽性的患者50例,ASCUS和LSIL是診斷陽性結果中最常見的2種,分別為25例與15例,其次為HSIL8例,SCC2例,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其檢測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組織病理學上,我們知道,一些組織結構、細胞排列和形態很容易分辨和判斷,但在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中均為脫落的上皮細胞,有時伴有細胞變性[4]。其次是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取材的范圍較廣,規范的取材方法需要將取樣器深入宮頸口一定深度,給予一定壓力的情況下,旋轉5圈。但是在實際中,很多檢驗人員通常僅取病變最重處,這樣獲得的標本僅代表取材部位的病變。兩者取材范圍的差異,可能導致組織病理學為假陰性診斷,而非細胞學診斷為假陽性,必要時應對病例進行隨訪。同時受檢者的個體差異性能導致檢驗結果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受檢者細胞的整體形態特點和炎癥耐受程度等,如有的患者自身細胞核相對較大,炎癥反應重,在判定細胞學結果時,需按照其細胞特點進行診斷,而不能僅憑一般經驗。同時在完善檢驗的同時,要開展多種形式、多渠道的適宜的健康教育,普及生殖道感染的基本防治知識,是降低婦女宮頸病變患病率的基本措施。全社會要關愛婦女的健康,要真正從關愛她們的生殖健康出發,減輕婦女的勞動負擔,特別是“五期”中的勞動負擔,讓她們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健康的體魄投入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總之,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應用到臨床對宮頸病變的防治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宮頸病變的發生,對宮頸病變的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得到完善與發展。
[1]李亞里,楊怡卓.人乳頭瘤病毒亞型檢測在宮頸病變分流管理中的意義[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7):501~503.
[2]蘇光,錢莉蕓,劉陽,等.多重人乳頭瘤病毒感染檢測在宮頸病變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9):706~707.
[3]卞美璐.WHO(2006)宮頸病變綜合防治實踐指南簡介[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23(7):557~560.
[4]馬向東,田揚順.子宮頸病變診斷及治療進展[J].陜西醫學雜志,2006,35(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