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華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中醫院 吉林松原 131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腦梗死的發病率有日益升高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目前認為早期進行溶栓治療是一種積極的治療手段,我們對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病人40例行靜脈溶栓治療,現將治療結果分析如下。
我院共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46~78歲,平均58.1歲。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發病時間、就診時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方面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尿激酶100萬單位、生理鹽水250mL靜脈點滴,于30min內滴完,其余治療同對照組;對照組:根據患者病情盡早給予擴張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環或活血化淤中藥、對癥治療等。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2組病例均于治療前和治療后24h、2周后分別采用1995年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進行評分,對評分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且記錄靜脈溶栓組治療后24h內的不良反應如顱內出血等。
2.1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組治療前評分(23.6±9.3),24h評分(15.5±10.2),2周評分(13.2±9.3);對照組治療前評分(22.8±10.7),24h評分(23.1±11.4),2周評分(21.3±10.5)。與治療后24h、2周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h治療組內顱內出血3例(7.5%),顱外出血包括上消化道、皮膚粘膜、呼吸道出血共8例(20%),神經功能缺損加重的病例1例(2.5%)。
研究表明,大部分腦梗死患者是因腦部動脈被血栓阻塞而引起的。因此。為了盡快暢通被阻塞的腦部血管是目前最為理想的治療方法。比較常用的方法包括溶栓治療、擴血管治療、降纖治療、抗凝治療等。其中,發病早期行溶栓治療是最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從機制上分析,由于早期的溶栓治療能使閉塞的血管得到及時開放,讓腦部受損血管得到重新的再度血液灌注,盡可能的搶救處于缺氧狀態的神經細胞,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在專業領域,大家普遍認為,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行早期溶栓治療的時間越短,取得的療效將越好,若在一定時間范圍沒有得到治療,神經功能損傷將無法恢復。對于最佳治療時間的認識,大家一致認為發病后6h內是開始治療的最佳時間。因此,本文開展的研究對象,均選擇的是發病在6h以內就進行了靜脈溶栓治療的患者。
通過對所有患者靜脈溶栓治療前后24h、2周的經功能缺損評分,可以發現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別有統計學意義。這說明了靜脈溶栓治療方法是提高急性腦梗死療效的有效方法,尤其在患者預后的方面比常規的治療方法更有優勢。同時,靜脈溶栓治療方法是通過點滴的方法將溶栓藥注入患者體內,具有操作方便快捷、藥物起效迅速、對患者的影響小等突出優點。因此,靜脈溶栓治療非常適合在條件有限的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溶栓治療后的不良反應高發期是治療后的24h內,其中最嚴重的并發癥是顱內出血。本文中治療組共有顱內出血3例(7.5%)。但有文獻報道指出,溶栓治療后的顱內出血類型以斑點狀出血為多,由于這種出血情況對體功能障礙不會造成嚴重,所以無需特別處理,但有的為團塊狀出血,則會對神經系統功能造成重大影響,必須進行緊急處理。本文共有顱外出血8例(20%),遠遠多于顱內出血。顱外出血屬于情況較輕的癥狀,但其嚴重程度較顱內出血輕,均可經一般對癥處理而解決,這些并發癥的出現并不影響靜脈溶栓治療的臨床療效。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早期靜脈溶栓是一種比較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應用這一方面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范圍,即符合年齡在80歲以下,沒有處于昏迷、意識障礙等狀態,并可排除顱內出血,且出凝血時間均正常的患者。
[1]饒明俐.中國腦血管病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1):32~33.
[2]林進,陳東明,王月碧.急性腦梗死早期的靜脈溶栓治療研究[J].心血管康復雜志,2006,15(2):144~146.
[3]柯行嬈,廖小平,歐陽鋒.超選擇性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對照研究[J].北京醫學,2001,23(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