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波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長春 130052)
人際溝通是臨床護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溝通是信息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過程,包括意見、情感、思考等的交換,借助語言、文學、表情、手勢、符號等方式來傳達。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無論執行任何技術或步驟,溝通在護理過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沒有溝通,護理人員就無法評估病人,照顧病人或評價護理效果;沒有溝通,護理就不易達到具體目標,無論是傾聽家屬的抱怨,給予病人護理指導或健康教育,進行護理活動,均離不開溝通。
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造動口、動手、動眼、動腦的實踐機會,以培養、訓練學生的多種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討論、演示、角色扮演、模擬和上臺表演操作等方式以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對那些膽小內向的學生應多給予鼓勵并提供鍛煉機會,幫助她們建立信心,提高她們的語言技巧。鼓勵學生自覺進行語言訓練,如上新課前,先由學生上講臺簡述上節課內容,教師酌情加以評價。護理專業課的特點是操作演示多,故可利用專業特點,先由教師進行演示及講解,再請學生一一回答,并逐一評價,這樣做對學生的膽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是很好的鍛煉機會。實踐證明,這些方法效果較好。
(1)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溝通知識,正確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針對性,增強教學效果。在概論護理教學中,講到護士的職業素質,其中要求護士有高度的同情心。什么是同情心。隨著問題的提出,筆者設計了一個場景:一個病人的母親去世了,當她哭著告訴你這不幸的消息,你應如何表示同情。如何讓病人感受到你的同情,這就是要運用溝通的知識,很自然切入有關溝通知識的學習。又如在護理技術操作教學中,講到入院和出院的護理,新病人入院后,護士要通過“聽”去了解病情,如何“聽”,筆者融入了溝通技巧的學習。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聽”的內涵,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3個人表演,1人為病人,1人為護士甲,1人為護士乙。“病人”面對2人訴說,護士甲邊聽邊做其他事情,護士乙不但認真聽,還有回應的表現。表演后,“病人”談感受:護士甲使病人覺得受到冷落,不愿與之交談,而護士乙使病人感到被尊重和理解。在其他章節的教學中,均能恰當地引入護理溝通知識,采取適當的方法教學,使學生掌握了有效的溝通知識。
(2)認真模擬角色對話,角色扮演,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對學生提出相關個案或讓學生提出自己在以往的人際交往經常碰到的問題,如:“交際方面適應不良的困惑”、“如何轉換尷尬的話題”、“遇到故意對你刁難的病人時怎么辦”,讓學生針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實例子相互交流個人看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相互學習,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這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討論中使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得以提高。同時也可讓學生進行模擬角色扮演,因為角色扮演十分適合于學習人際間的溝通技巧。
(3)指導學生注意分析,掌握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人際溝通雖有無時無刻不存在的特性,但在實施護理溝通過程中,有時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這除了與信息發出者,信息本身的問題有關外,還與信息接受有密切關系。南丁格爾曾說過:“人是各種各樣的,由于社會、職業、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習慣與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的疾病和病情也不同”。面對“千差萬別”的人,護士應如何與他們溝通,筆者以此問題的提出,引入了影響護理溝通的因素及溝通的注意事項的講授。
(4)情境陶冶式訓練,利用教室、實驗室的場地,營造“病室”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進行語言訓練。教師結合病例編情境,學生即興與“病人”對話。“病人”提出各種問題和要求,“難為”學生。學生必須努力運用恰當的語言技巧使交談成功,從而實現預定的護理目標。
(5)示范-模擬訓練護技、外護等課程開課之時,便是學生接受語言的開始。教學的語言示范作用應貫穿于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應努力做到語言清晰、準確、規范,使學生明確溝通時護士應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學生做信息傳遞練習,讓學生明白語言正確表達的重要性。利用課堂討論、提問等機會練習說話,組織“1分鐘講話”,即結合授課內容出數個問題,分別請學生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和同學對其表達的語意及語音進行簡評,其目的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敢說話,二是大聲說話。采取多種模擬手段,由淺入深進行練習:①以模型為操作對象時,采用“自己對自己”說話的形式進行練習;②以人為操作對象時,采用模擬角色法練習。
總之,有效的溝通能力與技巧是護理教育的關鍵環節,所以每一個老師都應在課堂積極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