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周家偉 田虎
(湖北仙桃職業學院醫學院 湖北仙桃 433000)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菌群失調,耐藥菌株增多,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抗生素是兒科應用范圍最廣泛的藥物,臨床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對小兒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因此,小兒抗生素在臨床要合理應用。
臨床中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下列不合理現象:不管感染或者非感染疾病,沒經確診就采用抗生素;也不管是何種病菌感染,廣譜抗生素是必需品;不分清疾病性質都采用靜脈注射,并且療程冗長,劑量過度;抗生素的聯合使用缺乏科學依據,采用許多在兒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不合格藥物。
1.2.1 病毒性感染大量應用抗生素 小兒門診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多數為病毒性感染,其中一些病毒性感染無抗生素使用指證,臨床中存在普遍濫用的現象。
1.2.2 抗生素選用不夠準確 在小兒應用抗生素之前,要先做病原學檢查和藥敏試驗,有些醫生對抗生素的抗菌譜、藥動學以及藥效學知識缺乏,選用的抗生素與感染的病原菌不符合,導致臨床治療效果欠佳,反復更換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或細菌的二重感染以及嚴重的不良反應。
1.2.3 抗菌素的選擇誤區 有的家屬及醫生誤認為藥物價格貴的,最新包裝的,就是藥效最好的,缺乏對藥物的科學認識,盲目迷信貴的藥物,也可以對疾病的治療造成不良影響,影響治療的效果。
1.2.4 不合理的聯合用藥 防止抗生素使用時耐藥菌株的發生,有時需要2種或幾種抗生素聯合應用,但是不合理的聯合用藥,也可以導致或加快耐藥性的增加,如作用機理相同的兩類抗菌素聯合應用,并無增強藥物的效應,只會增加藥物的毒性,因此要熟悉藥物的抗菌譜,恰當聯合應用。
不清楚發熱原因的患者不應該采用,必須在確診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治療細菌感染患兒時,必須采用適宜抗生素, 必須充分掌握用藥的合適的途徑和享受充足的間隔時間,劑量和療程要量力而行,除此之外有必要利用其他綜合措施。給藥途徑:在分析完感染嚴重程度及藥物動力學特點的基礎上來選擇給藥途徑,如果多種藥物備選,適宜窄譜,不良反應比較少,價廉者優先,如果是輕癥感染患者,適宜采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劑,抗菌的藥物通常來說感染用藥72h后可通過分析療效,判定是否有必要變換抗生素,通常感染療程應該按照實驗室檢查結果與癥狀體征明顯好轉或身體完全康復后再用藥3~4d。
在以下情況下兒科可考慮預防給藥,嬰兒室中出現細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藥預防。風濕病、流行性腦膜炎、燒傷患者手術前后用藥2~3d、外科手術時用抗生素靜脈注入,可預防手術后細菌感染并發癥。
不允許擅自將全身用藥制劑局部使用,否則易致過敏和耐藥的發生率增高。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或輕或重的耳毒性和腎毒性,特別是耳毒性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造成長久性耳聾。藥物還可以喝骨中的鈣相互融合,壓制嬰兒骨骼的生長。所以8歲以下兒童最好不宜采用。氯霉素可能造成早產兒和新生兒循環系統的衰竭稱為“灰嬰綜合征”,早產兒和新生兒不宜使用,此類藥還能夠壓制骨髓的造血功能的發展,造成兒童產生不可逆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磺胺類藥物容易造成早產兒和新生兒黃疸、粒細胞減少等,因此早產兒和新生兒不宜采用此類藥物。喹諾酮類藥物有可能使兒童骨骺軟骨細胞提前骨化,不僅影響兒童長高,還易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12歲以下的兒童喹諾酮類不宜采用,18歲以前慎重采用。然而第一代頭孢菌素兒童不宜比較大劑量的采用。因為此類藥物腎毒性較大,可造成小兒血尿、腎組織壞死。
總上所述,選擇抗生素時要全面考慮患兒的感染情況、生理以及病理狀態,合理選用藥物的種類、合理使用劑量、用藥時間以及給藥途徑,達到有效控制感染,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防止人體內菌群失調,減少耐藥性的產生。
[1]金有豫.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08,312.
[2]李桂芹,劉廣煉,李豐崗,等.新生兒醫院感染和抗生素應用的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01,8.
[3]梁新亮,李敏.抗生素合理應用臨床督導模式的探討[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4,7.
[4]姚麗娜,肖從新,董國珍.我院兒科抗感染藥物使用情況分析[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