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山東省墾利縣人民醫院,257500)
筆者運用自擬山芡散治療老年人脾虛泄瀉100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脾虛泄瀉診斷標準[1]: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食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200例老年脾虛泄瀉患者,均來自我院中醫科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100例。治療組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齡65~82歲,平均 75歲;病程2~13年,平均10年。對照組男性45例,女性 55例;年齡65~81歲,平均 74歲;病程2~14年,平均9年。兩者患者年齡、病程、病情等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給予自擬山芡散:山藥3包(30g),芡實3包(30g)。山藥、芡實均為深圳市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藥顆粒,此為1天量。每日早、中、晚飯前30min,溫開水各沖服 1包(10g),連服14天。
對照組:參苓白術膠囊(山東新華制藥廠生產),每日早、中、晚飯前30min,溫開水服1丸(6g),連服14天。
上述兩組患者中無糖尿病者,可酌加適量紅糖調味,其余不再配服任何中西藥物。14天后觀察療效。
療效標準:治愈:大便平均1~2天1次,質地完全正常,神色形態舌脈6項指標全部正常。顯效:大便每天平均1.5次,質地基本正常,神色形態舌脈6項指標中有5項達到正常。有效:大便每天平均2次,質地接近正常,神色形態舌脈6項指標中有4項達到正常。無效:大便平均每天3次以上,或較前加重,質地稀薄,神色形態舌脈6項指標3項以下達到正常。
治療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治療組100例,治愈39例,顯效 27例,有效 2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對照組100例,治愈 22例,顯效25例,有效21例,無效32例,總有效率 68%。
兩組療效比較,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說明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脾虛泄瀉為臨床常見病證,病因雖較復雜,但其基本病機為脾胃虛弱,運化不健,清濁不分,遂成泄瀉,故治療應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常用方藥為參苓白術散加減。然臨床用此方治療老年人脾虛泄瀉,效果優劣參半,究其原因,當系參苓白術散用參苓術草健脾益氣,扁豆、薏苡仁滲濕,山藥、蓮肉兼養脾陰,固然肯定,然其方中砂仁、陳皮、桔梗等理氣藥物似嫌較多,與老年人中氣不足,宜強化補中固本的原則相悖,故脾虛有氣滯者用之有效,脾虛氣弱而無氣滯者,用之則效微。而筆者自擬山芡散僅用山藥、芡實,藥品雖少卻均能切中老年脾虛泄瀉病機。山藥甘平,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功效,用于脾虛氣弱,食少便溏泄瀉,既能補脾氣,又能益脾陰,且性澀止瀉,《本草綱目》謂之“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芡實甘澀平,具有補脾祛濕,益腎固精功效,用于脾虛泄瀉、日久不止最佳,因其甘平補脾,兼可祛濕,澀又可收斂止瀉。《本草求真》論述芡實功效時云:“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補,本有過于芡實,而芡實之澀,而有勝于山藥……”可見,僅此二味補澀之功俱矣,而補不僅補脾氣,且能益脾陰,不唯補脾,且能補腎,又益于肺,收澀力大,尤宜慢性久瀉,加之用量較大,飯前散劑沖服,藥物吸收好,且“散者,散也”,本身具有輕微的疏散理氣作用,如此又具補疏結合之優勢,故十分適宜老年脾虛泄瀉的病情特點,故取效尤彰。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