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江 劉琳娜
(河南省唐河縣人民醫院,473400)
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299例,取得了較理想的療效。
本組299例,男116例,女183例;年齡30~75歲,40歲以下33例,40~50歲70例,51~60歲101例,61~70歲85例,71歲以上10例。左膝97例,右膝99例,雙膝103例;病程 3個月~30年。
2.采用中藥協定處方:骨碎補30g,牛膝30g,羌活30g,獨活 30g,當歸 30g,桂枝 30g,紅花 25g,伸筋草30g,透骨草 30g,白芷 15g,防風 15g,制川烏頭 10g,威靈仙30g,川芎20g。共為細末,用食醋200g拌濕藥物,裝入棉布袋蒸15~20min,待溫度降至40℃~45℃濕敷患膝,外用保溫膜包裹,每次1~2h,外層可加暖水袋保溫。注意溫度適當,避免燙傷皮膚。每日2次,每劑藥用10次。
3.硫酸氨基葡萄糖(維骨力)治療:每粒維骨力膠囊含250mg硫酸氨基葡萄糖活性成分,每次內服2粒,每日3次,4周為1個療程。
4.功能鍛煉:功能鍛煉以主動不負重活動為主,先作增強肌力鍛煉,主要是大腿肌肉訓練,再逐漸練習增加關節活動,以伸屈關節為主,采用四步練功法。①直腿抬高:患者仰臥,將大腿伸直抬起30~40cm,足跟相當于健側足尖高度,盡量維持在這一體位,實在堅持不住時,可放下休息片刻,為1次,每組10~15次,上下午各一組,直到直腿抬高能堅持1min以上時進入下步鍛煉。②負重直腿抬高:動作同上,只是在抬起的下肢足背上負擔一定重量,從1kg開始,逐漸增加到5kg,到能維持1min以上,進入第三步。③負重短弧練習:患者坐在床上,患膝下面墊一薄墊,使膝微屈,患足負重從5kg開始逐漸增加到10kg,作抬腿伸直動作,維持伸直1min以上,進入下一步練習。④負重長弧練習:患者坐床邊,屈膝 90°,小腿下垂,足背負重從10kg開始漸加至15kg,練習抬腿伸直,維持伸直位1min以上,須堅持長期鍛煉。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患膝疼痛、僵硬、腫脹完全消失,關節活動時彈響音消失或偶見,關節屈伸活動范圍在0~135°。顯效:患膝疼痛,僵硬明顯減輕,無腫脹,偶爾活動時伴疼痛,行走無疼痛,關節活動時彈響音減少,關節屈伸活動在 0~135°。好轉:患膝疼痛、僵硬減輕,輕度腫脹,行走仍有輕度疼痛,關節活動時彈響音存在,關節活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結果:本組299例,經不同方式隨診6個月~3年,臨床治愈189例,顯效64例,好轉30例,無效 16例,總有效率94.6%。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由膝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以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常繼發滑膜炎。在年齡、性別、體重、遺傳、飲食、氣候及急慢性損傷等因素作用下,關節耗損超過再生能力時即發生變性,軟骨變軟,表面變得粗糙,逐漸變薄、碎裂,軟骨碎裂剝脫后暴露出軟骨下骨質,骨面下骨髓腔內血管和纖維組織增生,不斷產生新骨,沉積于裸露骨面下變厚變硬,形成硬化層,關節運動時所產生的壓力可使髓內的骨小梁因受壓而萎縮吸收,被破壞的軟骨區下的血管增生,軟骨下骨質的微細骨折愈合,骨內壓力增高,均可刺激骨贅增生,亦是引起疼痛積液的重要因素。以上因素導致關節軟骨退變,繼而關節間隙狹窄,關節失穩,滑膜炎性改變,關節囊粘連攣縮,關節周圍肌肉緊張及關節緣骨贅形成等一系列病理變化。松筋牽搖手法則通過改善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大關節間隙,降低關節內壓力而改善骨內靜脈回流,使骨內壓降低,同時可促進滑膜炎癥吸收。手法可使關節周圍肌肉緊張得以松弛,關節囊的粘連及攣縮得以松解,增加關節活動幅度。
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所致膝屈肌和伸肌不同程度的廢用性萎縮,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肌力減退的主要原因之一。肌力下降導致關節穩定性下降,增強肌力,提高膝關節穩定性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康復的關鍵之一。四步鍛煉法能較好地提高股四頭肌的肌力及抗負荷能力,并能增大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膝關節功能,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有效控制或減少骨關節炎的發展。再者,通過功能鍛煉,能促進關節液的分泌、擴散、吸收和循環,加速關節內有害物質的代謝、吸收和消除,并通過周圍肌肉的收縮運動改善膝關節的血液循環,防止靜脈回流受阻,降低骨內壓,改善軟骨營養供應,有利于軟骨的再生和修復。功能鍛煉要遵循分別對待原則,其運動量、強度、次數及進度要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癥狀、體征等因素,因人而異,以不加重臨床癥狀為目的,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硫酸氨基葡萄糖不僅抑制對軟骨產生破壞作用的酶,而且是關節軟骨生物合成透明質酸、聚氨基葡萄糖和蛋白多糖的生理必需物質,不但能減輕骨關節炎的臨床癥狀,同時能延緩疾病的進展。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學屬“痹證”、“骨痹”范疇。中醫學認為,“諸筋皆屬于節”,“膝乃筋之府”,“肝主筋”,“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重,名曰骨痹”。多因中年以后,肝腎精血虧虛,正氣不足,筋脈失于濡養,外加風寒濕邪入侵,致氣滯血瘀,經脈運行受阻,氣血不暢,筋骨屈伸不便,痹著不通,不通則痛。方中骨碎補、牛膝 、當歸等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益氣活血;羌活、獨活、防風、桂枝、白芷、川烏頭溫經散寒,除濕蠲痹;紅花、川芎、當歸、伸筋草、透骨草、威靈仙活血化瘀,散寒除濕,舒筋通絡。通過外敷,借助藥力和熱力共奏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蠲痹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