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宏 朱 紅 馬宇慶
浙江省臺州市中心醫(yī)院(臺州 318000)
中風從痰論治,始于丹溪,其《丹臺玉案》云“大法中風諸癥,總屬風痰,初中之時,不論在表在里,必先以攻痰祛風為主,待其蘇醒,然后審其經絡,分其氣血而治之,不可因其內氣之虛,而驟用補劑”。此說盛行一時,影響深遠,其后經歷代醫(yī)家繼承研究,治痰之法逐步完善,現已成為中醫(yī)治療中風病及其后遺癥最為重要的治法之一。筆者受此學說的影響,又經長期臨床實踐驗證,深感治痰法在中風病的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F敘及如下。
中風發(fā)病雖然急驟,但其病理基礎卻是漸積而成的,其為人體陰陽平衡失調、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異常導致痰濁、瘀血閉阻脈絡的結果。首先,脾虛不化乃生痰之源。形盛氣虛之人,痰濕素盛,由于長期過食肥甘厚味,或好逸少動,食滯不消,損傷脾胃,聚濕生痰,痰濁隨氣血而動,無處不至,內至臟腑,外至經脈,阻礙氣血運行,日久者痰瘀互結,閉阻脈絡。故張山雷云“痰涎積于經隧則絡中之血必滯”。脈道阻滯,水谷精微不得運行,則聚津為痰。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痰候》曰“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濁瘀血留滯脈絡,血脈阻滯,遂成裹囊,導致中風發(fā)生。
其次,肝郁化火,夾痰化風。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氣滯痰郁,郁久化熱,引動肝風,橫竄經絡,蒙蔽清竅而猝然昏仆,?僻不遂?!杜R證指南醫(yī)案·中風》有云“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飲食變痰,或風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也”;《丹溪心法·中風》云“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由此可見,痰既是中風發(fā)病之始因,也是中風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病機。
從中風臨床表現看,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舌強語謇多與痰有關:痰熱上擾,清竅被蒙則猝然昏仆;痰濁阻滯,脈絡失和,則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舌強語謇;從舌脈看,中風之人,舌苔多為白膩或黃膩,脈多為弦滑;從患者體質看,肥胖之人多患本病。
《丹溪心法·中風》曰“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yǎng)血行血”。祛痰之法,能切中中風之病因病機,有標本同治之功,其在治療中風諸法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臨床實踐看,治痰之法,又有祛化豁滌、清宣疏理之不同,歸結起來,有如下8法。
3.1 滌痰通下法 中風之際,風火相煽,痰濁內生,風痰上涌,變證多端,痰熱腑實證在中風急性期表現尤為突出。清代張錫純認為“治此證者,當以通其大便為要務,迨服藥至大便自然通順時,則病愈過半矣”。中風痰熱腑實證以便秘、口苦口干、舌苔黃厚膩、脈象弦滑為特點,可選用大黃、芒硝、厚樸、瓜蔞、膽南星、竹瀝、竹茹、天竺黃、陳皮、法半夏、石菖蒲、遠志等。滌痰通下法無論是中臟腑還是中經絡,只要病勢屬痰熱腑實證均可應用。除口服給藥外,對急性期昏迷不能進食的患者還可以采用鼻飼、灌腸等方法。
3.2 豁痰開竅法 痰蒙神竅是中風急癥中病情危重的表現,究其病因病機不外內風夾痰濁、瘀血閉阻而成,即中臟腑中的閉證。癥見神昏昏聵,舌強不能語,二便閉,牙關緊閉。治療當以豁痰開竅法治之。涼開法用于面紅煩躁、舌苔黃膩、脈弦滑數的陽閉證,方藥可選用局方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溫開法用于面白肢冷、靜臥不煩、舌苔白膩、脈滑沉緩的陰閉證,方藥可選用蘇合香丸。
3.3 化痰清熱法 此法主要用于中風見痰火內熾者,蓋內風之氣,多從火化,火熱灼津,易釀痰火。痰火內熾,一可上蒙清竅致元神失司;二可阻于胸膈,滯于經絡隧竅,致氣血經氣運行不暢。據臨床觀察,除急性期患者常見痰火內盛外,恢復期患者亦不鮮見,其臨床表現為神昏譫語,咯吐黃痰,口氣臭穢,溲黃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等。當以化痰清熱法治之,方藥選用膽南星、天竺黃、竹瀝、石菖蒲、遠志、法半夏、黃芩、人工牛黃等。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或芒硝,取通下滌痰瀉熱之意。
3.4 滌痰息風法 用于中風肝陽動風、夾痰阻絡之證。本證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肝風夾痰濁瘀血上犯清竅、阻滯脈絡所致。以頭暈耳鳴、視物旋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紅苔膩、脈弦細數或弦滑等為特征。治以滌痰息風法,方藥可選用鉤藤、菊花、生石決明、白芍、女貞子、墨旱蓮、桑寄生、天麻、石菖蒲、遠志、膽南星、半夏等。
3.5 豁痰祛瘀法 中風不同時期均有痰瘀互見的證型出現。痰瘀二邪為有形之邪,相互影響,交互為患,貫穿于本病的始終。古人有“治痰則活血,血活則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則瘀自消”的說法,因此豁痰祛瘀法在中風治療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痰瘀同治的過程中要注意尋根索緒,區(qū)分主次輕重:或滌痰為先,或祛瘀為重,或痰瘀并重,痰重瘀輕者化痰而瘀自消,瘀重痰輕者,活血則痰自除?;硖奠铕龇ǔS盟幱嘘惼?、法半夏、茯苓、石菖蒲、膽南星、當歸、丹參、川芎、桃仁、紅花、雞血藤、絲瓜絡、川牛膝、水蛭、全蝎、蜈蚣等。
3.6 化痰益氣法 此法多用于中風后期的氣虛血瘀、風痰阻絡證型。中風久延不愈,脾腎虛弱,正氣益?zhèn)?,氣虛不化,即是滋生痰濁和瘀血滯留的關鍵所在。正如丹溪所言“夫人之氣,根于脾,主于肺”,“然則痰之壅逆,非由氣之虛弱不能健運乎。亦可知曰火曰痰,總由于虛,虛故為中風之根也”。若脾氣虛弱,痰濁留戀,即見偏枯、肢體痿軟麻木,面色萎黃,口角流涎,語言謇澀,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脈弱者。治當健脾益氣、活血化痰,可用六君子湯加黃芪、黨參、白術、山藥、茯苓、薏苡仁等,濕重者還可加蒼術、車前子、澤瀉等??梢娬{補脾腎以治痰,實為中風康復治療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3.7 祛痰通絡法 此法大多用于中風病的穩(wěn)定期、后遺癥期及中經絡之風痰阻絡證。癥見神志呆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或喉中痰鳴,舌苔膩白,脈弦滑或為體胖患者。方藥選用天南星、法半夏、石菖蒲、遠志、白附子、僵蠶、茯苓、郁金等;痰涎盛者加蒼術、車前子等。
3.8 理氣化痰法 此法是一輔助治痰法,在中風病具有痰邪征象時皆可適用。古代醫(yī)家有“治痰先治氣”的名言。正如《松壓醫(yī)經》載“中風者專主正氣,氣虛而痰氣乘之所致也”,“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利”。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亦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又如宋代朱左在《類編朱氏集驗方》中指出“氣滯則痰滯,氣行則痰行”。故而,應用治痰法治療中風時佐以行氣法是非常必要的。方藥可選用陳皮、木香、枳殼、枳實、厚樸、紫蘇梗、砂仁等。
林某,男性,69歲,農民,2006年11月4日就診。10d前因勞累而自覺頭暈頭痛、站立不穩(wěn),被家人急扶于床上,2h后左側上下肢無力,不能起床,左手不能握物,口齒不清,口眼歪斜。急診收入當地醫(yī)院神經內科,頭顱MRI提示右側基底節(jié)區(qū)急性腦梗死,住院治療11d,除頭痛消失,余癥依然,因經濟困難而出院。刻診:形體肥胖,神志清,輕度煩躁,言語含糊,口角右歪,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Ⅰ級,左下肢Ⅲ級,右側肌力正常,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中醫(yī)診斷為中風中經絡(肝陽上亢、痰瘀阻絡型)。擬治平肝息風、祛痰開竅,佐以活血通絡。方投天麻鉤藤湯合導痰湯加減:天麻、梔子、郁金、丹參各 15g,石決明 30g,茯苓 20g,黃芩、陳皮、法半夏、膽南星、鉤藤、僵蠶、石菖蒲、竹茹、枳殼、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服藥14d后面色潮紅、煩躁不寧消失,余癥減輕。上方去梔子、石決明,加地龍10g,續(xù)再服16d后左側肢體活動基本正常,查左上肢肌力Ⅲ級,左下肢肌力V級,已能較清楚回答問題,口眼歪斜消失。隨訪半年,恢復滿意。
因中風的病因病機復雜多變,常常數因為患 (如風、火、痰、瘀),或虛實夾雜 (如氣虛、血瘀、痰濕阻絡)。故實際運用中,治痰法除可單獨使用外,常需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靈活配合息風、化痰、益氣、活血等法協(xié)同進治,以期取得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