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梅 劉梅舉 賈衛華 馮云貴 王玲玲 馬艷東 田建軍
1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人民醫院(衡水 053000)
2 河北省衡水市中醫院(衡水 053000)
3 河北省深州市中醫院(深州 053800)
肩周炎是肩關節及其周圍韌帶、滑膜、肌腱的慢性特異性炎癥,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多數病例慢性發病,隱性進行,亦有疼痛較重,進展較快者。針刺療法治療肩周炎有獨到之處,尤其在緩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肩關節活動度減小,日常活動受限情況等方面有顯著療效。本文就近幾年的相關臨床研究報道綜述如下。
陸瑾[1]證實,浮針組在改善肩周炎患者的活動相關性疼痛、壓痛、最受限方位的關節活動度等方面的即刻效應明顯優于常規針刺組,原因可能是一次性浮針較粗、彈性較小,在其進針和掃描的過程中刺激了更多的組織,引起了更多的組織牽拉[2],此類發生在皮下的組織牽拉可引發信號的傳導和基因的表達[3];進而使組織肌肉痙攣程度減輕,使肩關節疼痛,活動度減小等得到改善。
韓新強[4]辨經取穴治療肩周炎386例,痊愈251例,顯效108例,總有效率95.65%。該法根據疼痛部位所屬的經脈,選取相關腧穴進行治療。如疼痛部位屬于手太陰肺經循行部位,可取同名經足太陰脾經的商丘、三陰交;疼痛部位屬于手太陽小腸經循行部位,可取同名經足太陽膀胱經之申脈、昆侖、跗陽治療。治療期間囑患者配合肩關節活動以減少粘連,促進痊愈。
溫銀針療法具有溫通經脈、活血止痛、舒筋利節作用,對軟組織損害引起的無菌性炎癥疼痛和痙攣具有較強的抗炎止痛和松解粘連作用[5]。關于溫銀針作用機理,近年來在軟組織外科領域已做了許多方面的研究。經臨床觀察表明溫銀針療法有3種功效:消除炎癥反應,增加局部血液供應,松解肌肉痙攣。用此方治療肩周炎98例,總有效率達100%。
楊晉紅[6]使用火針治療肩周炎64例,取穴:肩、肩前、肩后,發現火針療法在提高臨床治愈率,緩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關節活動方面優于常規針刺療法。本法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且能取得顯著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孫人章[7]采用電針治療肩周炎30例,取穴肩、肩、肩內陵、巨骨、曲池、三陽絡、支溝、合谷、中渚。其中29例患者肩痛均消失,治愈率為96.7%。本組除局部取穴外,更注重根據疼痛性質取穴,如刺痛由瘀血所致,取曲池活血化瘀消炎;肩周炎致患肢上舉、外展、內收、后伸時疼痛,取穴以巨骨、肩、三陽絡、中渚為優;酸痛以肩、肩內陵、支溝、合谷為佳。諸穴聯合應用,可治愈肩周炎。
齊刺溫針療法是在一個病變區運用齊刺密集型深刺直達筋骨并且加灸的溫熱刺法。因其艾火集中,熱力強大,直透筋骨,不僅溫化寒邪,而且溫通筋脈,使患者氣血充盛,筋骨得榮。本療法勢強力猛,直達病所,時間短,見效快,易被患者接受。賈衛華等[8]采用齊刺溫針肩內俞治療肩周炎臨床研究表明具有較好臨床療效,能較快地緩解疼痛,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療法可縮短療程,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復。治療100例,臨床治愈78例,顯效15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9%。治療組僅采用一穴3針,操作簡便,痛苦小,療效肯定,有推廣價值。
張幗雄[9]用運動針、電針為主治療急性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發現運動針配合電針、TDP綜合療法在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治療40例,治愈33例,顯效5例,有效2例,愈顯率95.0%,總有效率100%。研究證實,針刺鎮痛的效應可分為局部鎮痛和全身鎮痛。在同神經節段水平,針刺只要能興奮穴位的A類纖維就有明顯的鎮痛效應[10]。因此,電針首先通過針刺病損肩關節局部穴位,激活A類傳入神經纖維在脊髓水平對痛敏神經元起抑制作用,從而產生局部鎮痛效應。在針刺的基礎上加以電脈沖能進一步激活大腦中樞的痛覺調制系統,刺激大腦內源性阿片肽的產生,使之迅速提高痛閾[11]。
廖伯年等[12]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穴位注射肩應穴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治療次數少,注射選穴少,患者痛苦小,療效顯著,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小劑量隔日注射,療程不長,副作用不明顯,且無反跳現象。很多患者注射未滿10次疼痛已消失。對于粘連較重者,后期可單用推拿療法。用此法治療70例患者,有效率93%。
針刺在肩周炎的治療上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其中火針療法、電針療法、體針療法、齊刺溫針法、綜合療法等應用廣泛。但不同針法、不同取穴之間缺乏有效的治療對比,難以對各種治療方法作出確切的評價。另外,臨床治療上的療效觀測指標多以主觀癥狀,缺乏客觀、規范、統一的療效評定標準;有關作用機理的研究少;缺乏遠期療效的觀察與隨訪等為目前仍然存在的問題。目前肩周炎的治療難點在于止痛效果差、易復發,遠期療效不佳,其中正氣不足為關鍵。中醫針灸整體調節優勢可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有利于提高療效,減少復發。要充分發揮針灸在鎮痛方面的獨特優勢,就必須統一療效判定標準,對有效的療法及穴位進行篩選統一,對肩周炎臨床指標、療效判定等應考慮引入國際公認標準,如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度、日常活動受限情況、肩關節X線攝片情況等,以利于學術交流和獲得廣泛認可,總結其作用規律,加強對其作用機理的研究,注意遠期療效的觀察與隨訪等。
[1]陸瑾,孫建華,符仲華,等.浮針治療肩周炎的即刻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針灸,2008,28(6):414~416.
[2]Langevin HM,Konofagou EE,badger GJ,et al.Tissue displacements during acupuncture using ultrasound elastography techniques[J].Ultrasound Med Biol,2004,30(9):1173 ~ 1183.
[3]宣蜇人.宣蜇人軟組織外科學 [M].上海:文獻出版社,2002:152.
[4]韓新強,韓寶如,韓艷茹.辨經取穴治療肩周炎38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10):10.
[6]楊晉紅.火針治療肩周炎64例 [J].中國針灸,2007,27(9):707~708.
[7]孫人章.電針治療肩周炎30例[J].中國針灸,2007,27(1):17~18.
[8]賈衛華,張鏡,王玲,等.齊刺溫針肩內俞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0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3,25(12):924~926.
[9]張幗雄.運動針、電針為主治療急性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J].中國針灸,2008,28(7):485 ~488.
[10]朱兵,榮培晶,賁卉,等.針刺鎮痛的節段性機制與全身性機制研究[J].針刺研究,2007,32(3):封二 .
[11]Banes AJ,Tsuzaki M,Yamamoto J,et al.Mechanoreception at the cellular level:the detection,interpretation,and diversity of responses to mechanical signals[J],Biochem cell Biol,1995,73(7):349 ~ 365.
[12]廖伯年,張蜀,張麗梅.穴位注射“肩應穴”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7,27(4):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