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敏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北京 100700)
于智敏:王老師,晚近有關中醫科學性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甚至成為某個時期的熱點話題,您是如何看待所謂“科學性”問題的?
王永炎:目前有些人對科學的理解有些片面,認為科學僅僅是技術與方法層面的,這是一種誤解。我以為,科學不只是一些方法、技術上的東西,它更是一種文化。科學既面對自然,用理性的態度和方法看待自然、探索自然,同時也深入人性,在科學研究中思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在科學活動中弘揚誠信合作以及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因此不能僅僅把科學視為一種手段,甚至一種達到它種目的而采取的牟利手段。相反,科學本身就可以作為目的。真正的科學研究不僅是為了增長人類對于自然的認識,同時還在傳播人類應該在工作生活的協作、友愛和寬容精神,傳播一種獨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
所以,我提出中醫是一種具有人文和科學雙重屬性的學科,科學和人文共存共榮,科學為人文奠基,人文為科學導向,主觀地把中醫劃歸到科學或者人文學科都是值得商榷的,只有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中醫學的全貌。
于智敏:您的這種觀點我非常贊同。而實際上縱觀當前的中醫科學研究,分析、還原仍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甚至占據主導地位。這似乎表明,中醫在逐漸地被“科學化”。您是如何看待中醫研究中的分析還原的?
王永炎:分析也罷,還原也罷,都只不過是研究中采取的一些具體方法。無論采取什么方法研究,無論研究什么,都應該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都應該奔向一個偉大的真理。否則就會出現為追求“理所當然”的目的性而逃避理性的反思。這種研究無論是分析、還原還是綜合、集成都是盲目的。
西方科學研究也不是單純地以分析還原為惟一手段,而是通過分析還原追求自然的統一。例如對能量守恒的研究,德國醫生邁爾幾乎是從哲學角度導出這個原理的;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赫茲、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都是在測量熱功當量的過程中建立這一原理的;美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從熱量和做功方面完成了能量守恒原理的正確表達;俄國科學家赫斯在化學反應中發現了能量守恒;德國物理學家愣次在研究電流的熱效應時發現了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概念的提出和能量守恒的發現提醒我們:自然科學的本身是追求世界的統一性,各門學科都不要深陷在自己的技術細節中,忘記了自然科學的根本任務。科學研究的根本任務是為人類建立一個關于外在世界統一的整體形象,在學科分化愈演愈烈的今天,特別是在把分析還原方法用于注重整體統一性的中醫藥學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這種統一的圖像。遺憾的是我們尚未能通過分析還原把中醫學的相關理論統一起來。有些課題大多采取“拿來主義”,追求高、精、新技術指標,并不理解其意義何在。
于智敏:這是否意味著只要“用好”分析還原的方法,就能從科學的層面上解釋中醫,解決中醫的問題?
王永炎:也未必。先說科學,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不是一般的自然知識,而是在16、17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其中包含著人們對事物特定的、固有的看法。當然,科學也為人類規定了如何看待自然、研究自然、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方式。
但事實上,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關于自然界的獨特認識或者說是理論學說,它們或者是深化的,或者是經驗的。只不過大多數的認識沒有形成像近代科學這樣的體系。
回過頭來再說分析和還原,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為什么要分析?向哪里去還原?還原的是完全的還是不完全的?如果只關心向哪里還原,而不關心還原是否完全,這樣的研究也是無益的。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還原不過是現代科學,特別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由于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用直觀的、物理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評價其他學科時,習慣用是否能夠分析還原看成衡量標準,結果導致認識的誤區。眾所周知,生命是最復雜、最高級的物質形式,分析還原能從不同的側面逼近生命的本質,但不能揭示生命的奧秘。對所有學科而言,只有以生命為研究中心建立的科學,才是統一的科學。所以,生命科學的研究更要強調他的自主性。“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的提出,也是號召人們研究學問,不要受其他意識形態領域思潮的影響,乃至規避干擾。
當然,近代科學的誕生得益于許多條件,中華民族偉大發明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應該提醒的是,當我們熱衷于用分析還原方法研究中醫的時候,還應該回過頭來研究思考一下中醫學本身固有的方法。
于智敏:既然分析還原方法不能有效地解釋中醫,是否意味著中醫就將永遠處于“混沌”狀態?
王永炎:混沌學是目前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混沌不是含混不清,不是神秘不可知,嚴格來講,混沌是指數學上的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隨機性態。它雖然不可預測,但內部卻隱藏著結構和規則。
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中醫學保持了系統科學力圖凸顯的整體性,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強調整體具有各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而這些新的特性絕不是通過對其組成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的。這就是中醫重視人體證候表現的像素,整體觀察表征,再參考單項的指標異常,進而詮釋疾病與健康的生理病理。同樣,對于方劑研究重視中藥間的七情和合,強調配伍關系也是其目的意義所在。
總之,系統科學所要凸顯的是系統的整體性,是系統的自我保護、自我修復的穩定性,這是分析還原需要把握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進行無目的的分析和不完全的還原,莫不如保持這種“混沌”。重要的是分析還原導出的海量數據如同汪洋大海,而人們渴求維護生命的一杯淡水。因此中醫學者要做的,應該是在系統和整體指導下的還原分析。
于智敏:現代科學創造的諸多“奇跡”,何時才能惠及中醫學?
王永炎:現代科學確實創造了不少人間奇跡,但它對人類文化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中醫廢存之風漸起,不都是起源于那些從事現代“科學”研究的所謂“科學家”嗎?
中醫同仁頭腦要冷靜,要帶著智慧向遠看、向前看,在關注人類命運的同時,回顧自己的發展歷程,積極思考自身的發展方向。
中醫需要科學化,但不能盲目地崇拜“科學”,更不能簡單地采取“拿來主義”。還原論主張把復雜的事物分解為簡單事物的組合,把宏觀現象歸結為微觀現象的組合,這種還原方法可以借鑒,但不能成為占據中醫學研究主導地位的方法論原則。至于說把生命現象歸結、還原為物理、化學現象,把人類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還原為“科學問題”、“科學”觀點,試圖創造所謂的“科學奇跡”,對此我持保留意見。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寫了一本書,名字叫做《人是機器》。我認為,人不是機器!
天人合一與形神一體,包括整體觀念,還有辨證論治,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認識論,個體化診療的實踐論,這應該是中醫學對現代社會,特別是對現代生命科學的最大貢獻。中醫學者要我主人隨地從事醫療研究,徹底甩掉“不科學”的帽子,堅定信心,迎接中醫藥事業的良好機遇,實實在在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