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孌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中醫科,北京 102401)
膽汁返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一個較常見的類型,以胃脘灼痛、飽脹、噯氣、燒心為主要特征,常規西藥治療效果一般。筆者在臨床中從中醫角度觀察發現,該病的中醫機制為中焦升降失常,肝膽克犯脾胃。于是自擬升清降濁湯治療膽汁返流性胃炎70例,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02年至2004年間診治的診斷符合《3200個內科疾病診斷標準》的患者:(1)反復發作胃脘灼痛、飽脹、噯氣、惡心或嘔吐、燒心、食欲不振等;(2)胃鏡檢查可見胃液中黃綠色膽汁,胃黏膜紅腫、充血、水腫或糜爛。排除胃內占位性病變和消化性潰瘍。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并分為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胃陰虛證、肝郁脾虛證。
將患者按就診順序交替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從年齡、性別、病程、證型等方面進行比較。

表1 2組年齡、性別、病程、證型比較
治療組使用處方:葛根20g,枳實15g,制大黃5g,海螵蛸 15g,生麥芽 30g,雞內金 15g,柴胡 10g,醋元胡15g。肝胃不和證加青皮10g,香櫞10g,佛手10g;脾胃濕熱證加黃連6g,蒼術9g;胃陰不足加石斛15g,沙參10g;肝郁脾虛證加當歸15g,白芍10g,薄荷15g。藥物水煎服,每煎取汁300ml分2份,早晚各服150ml。對照組服用硫糖鋁1g,嗎丁啉10mg,1d 3次。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復查胃鏡。
參照《實用中醫消化病學》中的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消失,胃黏膜橘紅色,胃液清,幽門口無黃綠色液;顯效:癥狀明顯減輕,胃黏膜輕度水腫,黏膜無糜爛,胃液呈淺淡黃色;有效:癥狀好轉,發作程度減輕,胃黏膜紅腫較明顯或略粗糙,幽門口可見淺淡黃綠色液;無效:癥狀無改善,胃黏膜水腫,胃內潴留液呈黃綠色。
采用率檢驗。
3.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治愈率、總有效率比較P<0.05,有顯著性差別。

表22 組臨床療效比較(%)
3.2.2 2組病例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緩解率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在胃脘痛、飽脹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治療組未發現任何毒副反應,沒有脫落病例。

表32 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緩解率比較(%)
膽汁返流性胃炎相當于中醫胃脘痛的范疇,可有多種病因所致,而核心機制是中焦升降失常。脾升清、胃降濁是消化系統生理功能的主要部分,肝的疏泄作用對維持脾升胃降不可或缺。正常情況下膽汁是隨胃的降瀉作用而下入腸道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引起脾、胃、肝、膽的一個或多個臟腑發生病變,成為該病發生的一個病理途徑。具體在臨床中觀察發現,不論表現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胃陰虛證、肝郁脾虛證中的哪一個證型,總需通過影響脾胃的升降而達到致病的目的。所以,升清降濁湯中重用葛根健脾升清陽,枳實理氣促胃的和降,柴胡疏肝利膽,醋元胡理氣止痛,海螵蛸制酸,生麥芽合雞內金“啟脾之力倍增,以生發胃氣,舒調肝氣,開胃口,增食欲”。此方有效地協調了脾胃的升降,促進了胃腸運動,減少膽汁返流和胃酸的過多分泌,促進受損胃黏膜的修復,所以療效比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