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生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桂林市 541001)
咳嗽變異性哮喘(CVA)又稱隱匿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種特殊類型,是指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惟一臨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哮喘,無明顯喘息、氣促等癥狀或體征,但有氣道高反應(BHR)。臨床表現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較劇熱,夜間咳嗽為其重要特征。感冒、冷空氣、灰塵、油煙等容易誘發或加重咳嗽,屬于中醫“咳嗽”范疇。現結合臨床實踐將其辨證施治與治法特點作一番探析,以供同道鑒參。
咳嗽、咽癢或嗆咳陣作,氣急,遇冷空氣、異味等因素突發或加重,或夜臥晨起咳劇,多呈反復發作,干咳無痰或少痰,舌苔薄白,脈浮緊。治擬疏風通絡,宣肺止咳。方以射干麻黃湯合桑菊飲加減。常用藥有射干、麻黃、防風、蟬蛻、蘇葉、桑葉、菊花、桔梗、杏仁等。
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癥狀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治擬清肝瀉肺,化痰肅降。方以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常用藥有桑白皮、黃芩、款冬花、杏仁、蘇子、半夏、黛蛤散、地龍等。
咳嗽少痰或咳痰稀薄,氣短聲低,自汗畏風,易感冒,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舌淡少苔,脈虛弱。治擬益氣固肺,健脾化痰。方以玉屏風散合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有黃芪、白術、防風、茯苓、半夏、陳皮、神曲、谷麥芽、紫菀、款冬花、白前等。
咳嗽咯痰清稀,胸悶氣短,動則更甚,心悸乏力,面色黧黑,舌紫暗苔薄,脈細澀。治擬益氣活血,化痰止咳。方以血府逐瘀湯合四君子湯加減。常用藥有當歸、赤芍、桃仁、桔梗、五味子、丹參、茜草、黨參、茯苓、甘草等。
本病初起時往往先有鼻癢、鼻塞、流涕、咽癢等外感癥狀,隨即出現劇烈咳嗽。其咳嗽特點為陣發性,突發性,常遷延難愈。中醫認為“癢則為風”,風乃“善行而數變”,“風盛則攣急”,“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上”為鼻咽也,治當以祛風通竅為先。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為此常用麻黃、防風、蘇葉、蟬蛻、辛夷等清輕以達,祛風止癢,透邪外出,以疏利上焦之氣;加用僵蠶、地龍等尤利于通絡;選桑葉不僅可以疏表祛風,還可清肺潤燥。因此,祛風法從始至終貫穿在整個治法中。祛風藥的選用,不宜用單純的疏風解表類,尤宜選用具有祛風通絡之蟬蛻、僵蠶、地龍等類,這類藥經現代藥理證實確有抗過敏、抗組織胺的作用,而本病患者常有過敏性鼻炎,故抗過敏極其重要。使用這類藥與西醫認為過敏性疾病而用脫敏藥為同一機理,臨床效果明顯優于疏風解表類,且對晨起鼻塞、打噴嚏、咳嗽的患者效果明顯。
左升右降是人體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肝失疏泄,肺失降而上逆,肝木失制,疏泄失常;若陰氣素虛,則更易傷津化燥;更加久病氣惱,致肝氣未平,肝火上乘肺金,而表現出咽癢、咽干、嗆咳不止之征象,因此臨證時宜酌加疏肝理氣藥,如柴胡、厚樸、香附、枳實等。
本型主要表現為形體偏胖、咳而無力、自汗、易感冒、納差便溏、舌淡胖、苔膩之證。此為久病咳嗽,肺氣耗傷,脾土受損而成“子盜母氣”之象。故方中常伍以神曲、佛手、谷麥芽、枳殼等藥,顧護脾胃。一旦病情緩解,便逐漸加用參苓白術散、苓桂術甘湯等益氣健脾,以固其本。
本病所致的頑固性咳嗽,持續時間長,反復發作。根據中醫“久病入絡”理論,認為瘀阻肺絡,氣虛血瘀也是導致本病的機制之一。患者雖無典型的血行不暢之征,但若肺的功能失常,肺氣不暢,肺失治節,必然影響心主血脈功能,而出現血液運行不暢。故通利血脈對瘀阻肺絡的本病療效顯著。筆者在臨證中發現,對于本病的血瘀證用一般活血藥難以奏效,必須加用水蛭破血,其效方才明顯,特別對兼有心血瘀阻者,有胸悶、心悸、氣短、口唇舌發紺、舌底脈絡青紫怒張、舌有瘀點等表現的,水蛭1味更是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從血與風的關系來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因此也常選用活血化瘀藥如桃仁、丹參、當歸、茜草等。
王某,女,42歲。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月來因家庭瑣事,心中郁悶不舒,近日出現干咳頻作,咳時面赤,胸悶不舒,善太息,夜間尤甚,口苦咽干,經止咳消炎藥口服后癥狀不減。既往有過敏病史,支氣管氣道激發試驗陽性。西醫擬以激素治療,患者不愿,遂求治中醫。查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證屬肝火犯肺,擬以清肝瀉肺、化痰肅降為法。藥用桑白皮12g,黃芩 10g,款冬花 10g,柴胡 10g,黃芩 10g,半夏10g,黛蛤散 15g,地龍 6g,蘇子 10g,鉤藤 10g。服用15劑后,咳嗽銳減,夜間能眠,情志轉佳,胸悶減輕。再在前方基礎上加全栝樓寬胸理氣,10劑后患者咳嗽止,胸悶消,至今未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