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付,李 沖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北京101416)
空軍裝備建設正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代戰機大量裝備部隊,在未來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第三代戰機必將作為“殺手锏”全天候作戰、全程使用。然而,同第一代、第二代戰機相比,第三代戰機在設計理念、應用技術、加工工藝等方面,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維修手段和方式也隨之變革。這使得第三代戰機中小修成本增加,從而相應地增加了第三代戰機全壽命費用中維修費的比重,影響了費效比,制約了戰斗力的有效形成和提高。因此,對第三代戰機中小修成本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具有更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按照裝備維修的范圍和深度及其維修時所處場所劃分的維修等級,一般分為基層級維修、中繼級維修和基地級維修三級。本文所指的中小修,是指除三代機大修(包括發動機大修)之外的所有對三代機進行的維護和修理活動,主要包括三代機中修、小修、日常維護以及可以在基層級和中繼級所進行的維修活動。
三代機中小修成本,主要包括中修費、小修維護費、日常維護保養費、航空器材購置費、維修設備購置費、備件保障費用、技術資料軟件費、維修人員培訓費和維修管理業務費等。其中,航空器材購置費和維修設備購置費,是一次性支出的費用;其他費用則屬于使用保障費用,是為了保證三代機正常運行而定期支出的費用。
隨著空軍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三代機正逐漸成為空軍的主戰裝備。然而,由于大量高新技術的應用,三代機的維修成本日益提高,制約了戰斗力的全面形成。深入對其中小修成本影響因素的理論研究,不斷提高中小修的經濟效益,在空軍現代化建設速度全面提升、裝備工作快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三代機中小修呈現出規模擴大、維修結構日益復雜、維修技術要求提高等特點。通過分析中小修成本影響因素,對中小修資源進行整合,可以節約維修成本,更大限度地提高維修的經濟效益和軍事效益;同時,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可以更準確地預測中小修成本,為裝備管理部門進行費用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維修人員是三代機中小修的主體,是中小修資源中最活躍的因素。由于三代機采用了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因此在中小修過程中,需要大批具有高技術素養、復合知識結構的維修保障人才。這就要求中小修部門在日常訓練中,積極依托院校、研究所、維修基地等單位進行多位一體的維修模式訓練,利用各種機會,增強維修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維修人員的能力素質,可以減少維修工時,保證維修質量。
維修理論是研究裝備維修的本質和規律的理論,它是建立在概率統計、可靠性工程、工程技術工程、故障診斷和現代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一門綜合性技術應用理論。空軍裝備維修理論的發展,經歷了事后維修理論、以預防為主的維修理論,目前三代機中小修采用的是以可靠性為中心(RCM)的維修理論。在RCM理論的指導下,采用綜合維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三代機的突發故障,削減中小修零部件的采購量,降低中小修成本。
維修性事指產品在規定的條件和時間內,按規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維修時,保持或恢復其規定狀態的能力。由于三代機設計復雜,維修難度大。在對其中小修成本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可以發現維修性方面存在的不足,針對不足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改善維修性有利于三代機的完好性和利用率,簡化對零備件、配套設備設施的要求,減少人工時,提高費效比。
三代機在維修過程中,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維修費用逐年攀升。因此,在保證平時、戰時三代機良好技術性能的基礎上,必須講求經濟效益,在滿足保證使用價值不變的情況下,對中小修成本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盡可能地降低中小修成本,提高效費比。
三代機中小修是一項人的活動,中小修工作最終由維修人員完成,人是中小修活動的主體。人力資源是中小修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好的人力資源對于杜絕人為差錯、降低中小修成本有重大作用。
完成同樣的維修工作,不同能力素質人員的維修,效果也不一樣,必然引起維修成本的差異。能力素質高的修理人員,工作責任心強,心中有成本意識,就能在修理活動中自覺采取措施、降低維修成本;對工作抱有積極正確的態度,主動性就高,從而激發潛力,提高維修效率和質量。能力素質較低的維修人員,面對繁重的維修項目,不規范的作業方式會造成零部件損壞,故障診斷難度增大,修理成本急劇增加。可見,維修人員的能力素質,是最豐富的“無形資源”。提高維修人員的能力素質,可節約維修質資源,杜絕人為差錯的發生,從根本上降低中小修成本。
不同的維修理論,對三代機中小修工作的指導也不同,反映出的中小修成本就有差異。國內外航空維修實踐證明,在科學維修理論指導下的航空維修,成效顯著,既能有效保障航空裝備使用的安全、可靠,又能顯著提高航空維修的綜合效益。因此,三代機中小修必須要由先進的維修理論作指導。
傳統的“以預防為主”的維修理論認為:機件要工作,就會磨損,就會有故障,進而影響使用和安全;同時認為修的越全面、越徹底,性能恢復得越好。在這種維修理論的指導下,采取了強制性的定期維修方式。“以預防為主”的維修理論,對于恢復裝備的技術狀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不能區分各部件的實際技術狀況,把不需要維修的部件和需要維修的部件“一視同仁”,大拆大卸,不僅造成了裝備總壽命的降低,還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必須轉變維修觀念,改變維修策略,推行現代維修制度,落實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理論,不斷創新維修思想,以三代機固有可靠性為著眼點,確定中小修的項目、方式及最佳安排,從而達到中小修成本最省。
隨著高新技術在三代機上的廣泛應用,其中小修工作的難度不斷增大,主要特點有:
一是機體廣泛采用了整體壁板結構、蜂窩結構,技術上應用了微電子、自動控制和計算機,材料上選用了復合材料、高強度合金材料等;
二是機載設備日益先進,維修儀器設備趨于復雜;
三是對航空備件、消耗器材特種車輛的依賴性增強。
以上這些特點,都給中小修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這些新的特點增加了中小修工作的艱巨性、復雜性。針對這些特點,維修人員需要在中小修過程中總結經驗,大膽創新,不斷提高三代機的維修性,才能提高維修效率,節約中小修成本。
維修環境對維修工作有很大影響,三代機中小修工作大多是在室外或者夜間進行,發生故障后的維修有時就地展開,空氣中的顆粒、灰塵、污染物在各部位產生積垢后,會嚴重影響裝備恢復效能;另外,飛機發動機、各種保障車輛等產生的噪音,易造成維修人員疲憊、頭暈等,影響維修效率,進而增加修理成本。因此,為提高中小修效率,降低中小修成本,應為維修人員提供舒適的工作場所和良好的工作環境。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第三代戰機中小修成本的關鍵影響因素有:人力資源,維修環境,維修理論和第三代戰機自身的維修性。為了提高中小修效率,節約中小修成本,在維修工作中應不斷提升維修人員素質,改善維修環境,以科學維修理論為指導,進一步改進第三代戰機自身的維修性,從根本上提高其費效比。
[1]鄭東良.航空維修理論[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2]韓景倜.航空裝備壽命周期費用與經濟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3]劉 俊.對提高新機機務保障能力的思考[J].航空維修工程,2007,(2):6-7.
[4]王遠達,等.軍機兩級維修費用效益預測[J].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2008,(5):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