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健,王新閣,鄭 剛
(空軍航空大學,吉林長春130022)
隨著航空裝備的不斷發(fā)展,裝備的高新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裝備的綜合化、現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機務保障在航空裝備的全系統(tǒng)、全壽命周期中,已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機務保障能力,是空軍戰(zhàn)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抓緊做好我軍機務保障能力的研究工作,評價現行的機務保障體系是否與裝備的戰(zhàn)斗力資源相匹配,使有限的裝備資源形成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斗力,對當前部隊裝備保障建設,適應未來高技術局部戰(zhàn)爭需要,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飛行團是我國空軍航空兵組織作戰(zhàn)、訓練的基本單位。對飛行團的航空機務保障能力進行評估,既能反映該團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實際水平,又能從中透視航空機務系統(tǒng)保障力量的建設狀況。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是以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對航空兵團的機務保障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價。目的是為指揮員組織作戰(zhàn)、訓練提供有關機務保障能力的準確的決心資料,也是為了找準影響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改善保障要素的狀況,并確立提高保障能力的新的增長點。
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是航空兵團完成航空機務保障任務所具有的本領,是航空機務保障資源的各種要素,在一定條件下作用于航空裝備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而評估指標,是機務保障能力總體目標的具體標志,要對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進行評估,就必須建立能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衡量的統(tǒng)一尺度,即評估指標體系。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是對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進行評估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數據指標,反映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的形成狀況和各要素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對評估指標的系統(tǒng)分析所形成的評估指標體系,能為航空機務保障規(guī)劃的制定、機務保障資源的配備和機務保障工作的實施,提供可靠的依據。評估指標體系建立得合適與否,直接影響到評估的結論。因此,建立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可行性原則。指標體系各指標的含義要通俗易懂,并且指標數據的收集有統(tǒng)計基礎,能得到相關信息資料的支持,便于計算。
(2)簡潔性原則。盡量采用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標作為系統(tǒng)的評價尺度,既簡明扼要,又疏而不漏,避免包羅萬象,繁瑣復雜。
(3)科學性原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機務保障能力各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分析研究,并結合部隊的實際情況確定,使所設置的指標名稱及涵義、計算途徑和方法等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
(4)系統(tǒng)性原則。指標體系應能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被評估對象各方面的特征和綜合情況,從中抓住主要因素,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能反映間接效果,以保證綜合評估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5)完備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完備性,包括充分性和必要性兩個方面。在選擇指標時,應作到任何一個指標下的子指標,不僅最能反映系統(tǒng)的主要性狀,充分全面地刻畫該指標的特性,而且任何一個子指標的放棄,都將影響到這種刻畫。
(6)互斥性原則。各指標之間不能相容,具有時空可比性,即不能相互代替或包含。有些相關指標反映的內容可能出現交叉,但相關并不等于相容,指標體系中允許相關指標的存在,但不允許相容指標的并存。
(7)發(fā)展性原則。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的評價相結合,要考慮不同資源間的匹配增效作用。既要通過現實中已經取得的各種效果的評價,來反映部隊的保障能力,也要反映部隊潛在的保障能力的評價,要有利于引導部隊裝備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
航空機務保障的作用,是通過保障能力來體現的,因此,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要素也就是航空機務保障的要素。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要素包括資源要素、指揮管理要素、科技要素、經費要素和環(huán)境要素。
(1)資源要素。資源要素是形成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人力、物力基礎。主要包括保障人員保障裝備、保障設施、補給物資、技術與管理資料、訓練資源、計算機資源、保障信息等。
保障人員——指從事航空機務保障的航空機務人員,包括指揮管理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保障人員是航空機務保障的主體。
保障裝備——指配屬于部隊維修機構直接或間接用于飛行機務保障和飛機維修的各種工具、小型設備、地面探障設備、測試設備、計量設備、修理工藝裝備、機動保障裝備、防護裝備以及指揮和管理設備等。保障裝備是航空機務保障的物質技術手段。
保障設施——指實施飛行機務保障和航空裝備維修,以及飛機、保障裝備的存放、防護所需用的各種建筑物、作業(yè)場地等。保障設施是航空機務保障必需的工作條件。
補給物資——指用于航空裝備日常維護、排故修理、到壽更換的各種備件,航空彈藥,消耗器材和用于修理的原材料等。補給物資是保持和恢復飛機完好的重要物資保證。
技術與管理資料——指組織實施飛行機務保障和飛機維修的技術規(guī)范和管理法規(guī)。主要包括使用維護技術說明書、技術數據手冊、維修大綱、飛機維護規(guī)程、修理工藝規(guī)程、大修技術條件,以及有關作戰(zhàn)、訓練保障的條令、條例、細則等。技術與管理資料是組織實施航空機務保障的依據。
訓練資源——指實施航空機務教育訓練所需的教學計劃、訓練大綱、教材和教學裝備、模型、圖表和訓練器材等。訓練資源是培養(yǎng)和提高航空機務人員業(yè)務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的重要條件。
計算機資源——指航空機務指揮管理系統(tǒng)和保障裝備上嵌入的計算機系統(tǒng)所需的硬件、軟件等。主要有滿足保障工作需要的硬件和航空機務保障指揮管理、故障診斷、狀態(tài)監(jiān)控等方面的應用軟件。計算機資源是實現航空機務保障信息化和保障裝備自動化、智能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保障信息——指有關飛機使用和維修的歷史情況和現實動態(tài),保障資源的發(fā)展變化和現狀,以及國內外在航空機務保障實踐中總結積累的經驗等。保障信息是航空機務保障對象、保障實力、保障情況、發(fā)展動態(tài)的客觀反映,是實施航空機務保障指揮和管理的資源,是促進和提高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依據。
上述資源要素,是就航空機務保障自身而言的。由于航空機務保障既具有保障的性質,同時又具有被保障的性質,因此,航空機務保障本身還需要其他方面的保障,如航材、航空彈藥保障,油料和通用物資保障,以及通信和運輸勤務保障等。對于這些要素,不在此展開闡述。
(2)指揮管理要素。航空機務保障指揮,是航空機務指揮員及指揮機構運用航空機務保障力量,保障空軍航空兵作戰(zhàn)、訓練和其他行動所進行的組織領導活動。航空機務保障指揮者、指揮對象和指揮手段等指揮要素能否構成科學的指揮體系,實施有效的指揮,直接影響航空機務保障任務的完成和作戰(zhàn)的勝利。航空機務保障管理,是航空機務各級領導人員和業(yè)務部門為實現一定的航空機務保障目標而進行的組織領導活動。航空機務保障管理,是將各種保障資源要素有機組合的紐帶和形成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關鍵。航空機務保障管理者、航空機務保障體制編制、航空機務保障方式方法等管理要素對于完成航空機務保障任務,提高航空機務保障的質量和效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科技要素。科技要素是物化并體現于保障資源要素和指揮管理要素中的科技含量。科技要素和其他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其他要素是科技要素的載體,科技要素是其他要素的重要內涵。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科技要素含量,是航空機務保障科技水平的決定因素,是航空機務保障現代化的主要標志。
(4)經費要素。經費要素是上述要素的價值形態(tài),是財力要素的具體化。離開了經費的支持,上述要素就難以構成并整合為航空機務保障能力。
(5)環(huán)境要素。航空機務保障活動,是在一定的軍事、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下進行的。這些環(huán)境條件及其變化,必然對航空機務保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產生影響。
航空兵團機務保障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包括飛機、人員、設備、指揮管理的一個復雜系統(tǒng),其保障能力的高低取決于這些單項因素及其相互的協(xié)調關系。如果任意選擇評價指標,就會使得評價指標顯得零零散散,出現評價指標重合、不全面等現象。因此,在建立機務保障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時,首先把目標分解到這些因素上來,然后考察這些因素對保障能力的影響,進而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基于以上思路,以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和程序,在對航空兵團機務保障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綜合歸納整理國內外信息資料,結合航空機務保障的實際情況,考慮了今后航空機務保障的發(fā)展特點,并經過廣泛征求專家意見,本文構建了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是對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進行評估的重要基礎和依據,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完整的、系統(tǒng)的數據指標反映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的形成狀況和各要素的現狀及發(fā)展趨勢。本文分析了現代高技術條件下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的構成要素,按照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建立了航空兵團機務保障能力的評估指標體系。
[1]李瑞遷,王尚仁,王永正,等.航空機務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學義,孫德寶.部隊裝備保障能力評價研究[J].軍械工程學院學報,2002,14(1):l42-146.
[3]袁洪濤,馮振聲.裝甲裝備維修保障能力評估初探[M].兵工學報坦克裝甲車與發(fā)動機分冊,2003,(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