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湯懷宇
(裝備指揮技術學院,1.研究生管理大隊;2.裝備指揮系,北京101416)
堅持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推動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是胡主席國防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軍民通用裝備征用,是貫徹軍民融合式發(fā)展思想,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軍隊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作為裝備動員的一項重要工作,涉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等各方面的利益,成為當前軍地雙方在實踐中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做好這項工作,對于提升武裝力量應急應戰(zhàn)時的保障能力,激發(fā)全社會的愛國熱情,積極支援國防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軍民通用裝備,在功能上是指既適合軍用又適合民用的裝備。其本意是民用裝備,但從使用用途上是在戰(zhàn)時或者應急狀態(tài)下,征用給部隊使用,作為臨時補充的軍用裝備。包括運載工具、工程機械、探測器材、測繪導航設備、氣象設備、衛(wèi)星、電子計算機等。
軍民通用裝備征用,是指在戰(zhàn)時或者應對突發(fā)事件情況下,國家授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依法將組織和個人所擁有或者使用的軍民通用裝備征集、征收,用于保障軍隊需求的強制性行為。
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是指國家對組織和個人的正當權益因國防動員及應急行為所遭受的減損,采取適當形式予以補償的活動。在軍民通用裝備被征用過程中,造成下列直接財產損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一是軍民通用裝備損失、損壞和折舊;
二是軍民通用裝備的操作、保障人員的工作或者津貼;
三是應當給予合理補償的其他直接經濟損失。
所以,軍民通用裝備征用的補償對象,是發(fā)生上述直接財產損失的軍民通用裝備所有者。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活動,都必須有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國家根據動員需要,可以依法征用組織和個人的設備設施、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資??h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征用者因征用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予適當補償?!?/p>
今年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被征用的民用資源使用完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返還;經過改造的,應當恢復原使用功能后返還;不能修復或者滅失的,以及因征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給予補償。”
對于征用補償問題,只是制定了一些原則性的條款,缺乏可操作的具體規(guī)定,沒有給出明確的補償辦法。這就使得主要靠行政命令征用軍民通用裝備,通過事先協(xié)商等方式進行補償,缺乏規(guī)范的制度依據。
首先,軍民通用裝備征用一般是伴隨著軍事活動、突發(fā)事件和緊急事件,時間的要求是非常緊迫的。首要任務是確保能夠迅速征用到一定數量的軍民通用裝備,此時往往是通過口頭形式達成補償協(xié)議,甚至直接采用行政手段征得所需裝備,事后再補辦相關補償協(xié)議。這樣的補償協(xié)議,往往缺乏法律效應,沒有充分保證被征用者的合法利益。
其次,補償的時機也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有時采用邊征用邊補償,有時采用事后補償。由于補償程序沒有形成規(guī)范,既損害了被征用者的利益,打擊了支援國防行動的積極性,還會影響到軍民通用裝備征用活動的進行。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軍民通用裝備征用,主要憑借行政手段;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物權主體和所有制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然而與此相配套的征用補償標準卻仍未建立,沿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做法,把征用補償放在次要地位,想給多少就給多少,隨意性大。
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裝備或者統(tǒng)一裝備的不同使用年限、折舊年限、破損程度等都尚未設置明確的補償標準,常常是靠人為估計或者靠經驗做法,很容易造成軍民通用裝備征用的組織者與被征用者雙方,在補償金額上產生不一致意見,進而使雙方產生矛盾。
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緊密關系到地方組織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征用補償只有嚴格依法進行,才能增強其權威性和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法律體系,來保證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的順利進行,處理征用補償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應當在《國防法》、《物權法》和《國防動員法》等法律的基礎上,制定《軍民通用裝備征用實施辦法》和《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辦法》等專項法規(guī)。其中,應當對軍民通用裝備征用過程中地方組織和個人應盡的義務、補償權利、補償的原則、補償范圍、補償標準、補償經費來源和補償的程序等具體細則,作詳細的規(guī)定,并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確定科學合理的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程序,是落實國防動員補償的有力保障。為此,應該把補償程序作為建立補償機制的重點加以規(guī)范和完善。在補償時機上,堅持及時補償的原則,補償資金能及時撥劃到賬,采取邊征用邊補償的方式;局勢危急或者經濟上無法先行補償時,要做好相應的登記工作,立下憑證,等戰(zhàn)事或者危機結束后,再行補償。設計補償的一般步驟如下:
(1)由軍隊使用單位下達使用軍民通用裝備的征用通知,并由國家認定的評估機構對征用裝備的質量和新舊程度予以評估。征用結束后,由軍隊使用單位下達返還通知,由原評估機構再次對征用裝備使用、損毀情況進行評估,明確補償金額。
(2)由擁有或者管理軍民通用裝備的組織或個人,憑軍隊使用單位出具的征用通知和返還通知,憑評估機構對征用裝備使用前后情況的評估、損毀證明,向當地國防動員委員會相關部門提出申報。
(3)由國防動員委員會裝備動員部門協(xié)調軍隊使用單位、組織當地工商、財政、物價等部門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上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復。
(4)由國防動員委員會相關部門根據人民政府的批復,通知財政部門在規(guī)定時限內實施補償。
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標準的確定,是補償制度建立的重要內容。由于征用并非市場交易行為,因此征用補償的標準,不可能完全照搬市場經濟商品買賣的等價交換原則,而必須根據組織實施軍民通用裝備征用時期,國家經濟狀況和政府的財力物力狀況來合理確定。我國現行的適當補償原則,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筆者認為應當區(qū)分平時征用和戰(zhàn)時征用,根據征用的具體情況,確立相應的標準。具體如下:
(1)戰(zhàn)時仍應采用適當補償原則。戰(zhàn)時的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標準,不宜規(guī)定具體標準,應當根據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戰(zhàn)爭對綜合國力的影響以及戰(zhàn)后經濟恢復情況等具體因素而定。征用時給予適當補償或者不補償,戰(zhàn)后統(tǒng)一制定補償標準,以經濟補償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的辦法,逐步補償被征用者的直接損失。
(2)平時突發(fā)事件情況下,應確立公平補償原則。平時突發(fā)事件情況下,綜合國力一般不會受太大影響,對于被征用者,應該給予較為公平合理的補償,要求具體的補償數額不低于成本價。
(3)軍事訓練、演習時應確立充分補償原則。軍事訓練、演習需要征用軍民通用裝備,雖然也是基于國防建設需要,但其不具備緊急征用的特點,應當給予充分補償。即按照租用的方式計價結算,不僅補償被征用者的成本,還要保障被征用者正當的利潤。
加強新時期軍民通用裝備征用補償問題研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形勢下,適應經濟利益多元化和依法治國的需要,有利于保護廣大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國防動員工作的積極性,推動國防建設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1]任 民.國防動員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2]孫 宏,宋華文.裝備動員學教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3]張召忠,周碧松.軍事裝備動員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
[4]龍心剛.軍事征用制度探析[J].國防,2009,(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