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于晶
1,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2, 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50030
關于農學專業生產實習的幾點思考
張林1于晶2
1,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2, 東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50030
農學專業生產實習是農科類院校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詳細的剖析了目前農學專業生產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解決措施,以期能更好的提高實習效果,提高農學專業學生業務素質。
農學;實習;教學
農業發展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農學專業生產實習是農科類本科實踐教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1],是將學生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實踐過程,是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素質、適應就業環境、培養21世紀高級農業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目前的生產實習已經由以前的強調專業認識和生產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步延伸為專業實踐與就業密切結合的原則,它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是一次難得的接觸現實生產工作的環節,不僅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大學生通過生產實習能夠比較清楚地了解國家、社會、企事業單位對用人的要求,感受市場競爭,鍛煉意志品質,把成才目標由理想向現實轉變,把自我成才的需要與社會需要統一起來。
多數農學專業生產實習主要采取直接參加科研生產的方式進行,實習形式過于單一,加之長期以來,教學單位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理論教學中,專業生產實習只是輔助教學,未能將其提升到重要的教學計劃中去,結果導致學生對生產實習的積極性不高,對生產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更多的實習是以勞動為主,多數學生認為實習就是義務勞動,他們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把自己視為“民工、廉價勞動力”等,因此嚴重影響了實習的效果,這種實習形式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科學研究需要的是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的進步。由于實習形式的單一,學生不能真正的發揮其巨大的創新潛能,未能主動地去考慮在實習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如為什么株距不一樣?為什么施肥量不一樣等等,他們在實習過程中考慮的不是要學什么知識,而是怎么能夠把當天的任務完成,純粹是為了勞動而勞動,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參加生產實踐。
近年由于高校的大范圍擴招,使在校學生人數增加,學校經費緊張,很多學校現有的科研用地不足,結果使學生能夠進行生產實習的地方變得更少。目前很多學校指定一些專業或非專業指導教師負責聯系地方市、縣、鄉或農場,直接把學生派到基層參加生產實踐,這一思路較好,但存在著對學生管理疏松,指導教師很少甚至沒時間深入基層對學生進行管理,導致教學大綱的內容不能夠很好完成,學生只能在基層做些與本專業有關或無關的簡單工作,而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融合到相關的生產實踐中的初衷未能實現,不利于學生的綜合業務素質的培養,嚴重的喪失了農學專業生產實習的意義。
建立高素質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是認識到實習重要性的具體體現。穩定、高素質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是提高生產實習質量的關鍵。理論、實踐知識豐富的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在實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生產實習的興趣。在安排參加實習的指導教師時,應選用專業性強、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教師作為實習帶隊教師,同時為了培養實習教師隊伍,每次都要安排一位“新手”協助帶隊教師的工作,而且又有比較明確的分工。將完成全部實習環節即是完成實習工作,提升到沒有事故且保證學生確有所學才算完成實習任務。
從學生方面看,加強學生對實習重要性的認識是重中之重。指導教師可以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對學生進行專業思想教育[2],使學生認識到專業生產實習是教學與生產實踐的橋梁,只有充分地認識到生產實習的重要性,才能在實習過程中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有更清楚、更深入的理解,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和科研實踐中去。教育學生要具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精神,培養學生不怕苦、不怕累、深入到生產一線的勇氣。
歸納起來就是實習是學生認識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的一次難得的機會,既可以檢驗、反思所學的理論知識,認識傳統的、惡劣的生產環境,又可以認識現代科學方法在農業中的應用所帶來的快速、高效。同時在具體實習期間,要現場體驗,聯系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大綱是正確開展學生進行專業生產實習的指導性文件,教學大綱的合理性、規范性和科學性直接影響到實習的效果。科學的教學大綱可以大大提高參加實習學生的專業素質。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教學大綱應該明確具體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指標和成績評定等事項,同時加大生產實習的在本科教學計劃中的比重,使學生在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季節均能得到實習鍛煉的機會,盡量避免受季節因素的影響而耽誤了實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生產實習中去,引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鍛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實踐經驗。
其次,加強實習指導教師的培訓工作。整個實習過程中必須由專業教師負責指導,且教師應全程教學,不能因為沒有時間而留在學校,脫離學生,指導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深入學生實習場所,及時將生產過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給學生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速度,保障良好的實習效果[3]。
學校加大對生產實習的投入力度,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實習基地。以游擊戰的形式選擇實習地點導致生產實習的隨機性增大,實習基地不穩定,直接影響到學生實習的質量。學校可以自主建立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實習基地,供本校相關專業學生實習,也可以與當地有影響的企事業單位簽訂合同,建立對口的實習基地,高校憑借強大的科研設施和科研力量,而企業憑借其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長遠的經濟效益,使二者有機的融合到一起,對高校及企業均能帶來較好的收益,且同時對學生的就業也提供了機會。
[1]龔平. 農學專業教學生產實習問題探討[J].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6(6):67-68.
[2]張耀武,韓建明,陳萬光. 高校農學類專業生產實習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3354-13355,13364.
[3]齊劍玲. 生產實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2): 39.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