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建三江交通局 156300
完善農村交通運輸系統提高“三農”服務水平
李鵬 建三江交通局 156300
隨著國家農村政策的不斷調整,農村經濟發展的步伐加快,這對農村交通運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從根本上闡述了農村發展與交通運輸的聯系。加快農村交通運輸事業發展,既是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也是讓農民直接受益、直接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在黨中央關心“三農”問題的今天,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出發點,完善農村交通運輸事業體系,正確解決農村交通運輸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應成為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近期的一項重要工作。
農村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第一、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業密切相關的運輸輔助業、搬運裝卸業、車輛維修、住宿餐飲業和居民服務得到快速發展。
為了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滿足運輸市場的需求,農村交通運輸業企業的競爭能力在不斷增強,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一是由原來的國有企業改制為私營運輸企業,使老企業重新煥發了活力。二是通過引導個體加入公司,走公司化運作的路子。三是加大發展個體運輸戶、公交公司的規模。基本滿足了農村居民的出行需要,極大地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加快農村客運站的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是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方便山區人民群眾出行的一項重要舉措。為切實滿足城鄉居民的出行需要,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對一些線路進行了延伸、調整,實現了村村通、屯屯通,使農村客運站場的總體分布更加合理。同時對農村客運線路,適當放寬準入條件,方便農民群眾的出行。
我國農村交通運輸現在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不能完全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經調查發現,目前農村交通運輸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公路、站點、車輛和運輸組織形式構成一個完整的農村交通運輸系統。其共同的屬性就是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的發展目標服務,滿足農村廣大群眾的出行需求和農產品運輸需求,這四者相互協調才能更好地為農民便捷出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基礎保障。這就對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數量、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當今農村公路、客貨運輸站點總量不足、公路通達深度不夠、技術等級低、抗災能力弱、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仍很突出使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隨著農村公路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公路里程迅速增加的同時,技術等級也在不斷提升,油路、水泥路里程不斷增加。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隱患:一是公路沒有結合新農村規劃,是在原有的通村路基上修建的,道路蜿蜒曲折,既不美觀又浪費成本,通常道路進村只能方便少數自然村群眾,道路建設不能發揮最佳效能。二是交通安全隱患多,道路沒有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在急彎、陡坡、窄橋、交叉路口等路段,缺少醒目的交通安全標志,對駕駛人員的提示不到位,容易造成交通被動局面。三是否道路缺乏監管和養護主體。少數工程建設偷工減料。有些施工單位未按施工規范要求施工,特別是混凝土配合比未控制到位,造成混凝土路面強度降低。有的在路面打孔驗收后,驗收鉆孔沒有及時添堵,造成部分路段損毀,相繼出現大大小小的坑狀,而且驗收合格之后,再也找不到監管和養護單位,沒有一家對其負責。
近年來,各級政府深入開展對超限運輸車輛的治理,全面提高駕駛員素質和運輸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針對危險路段實施安保工程,強制運輸車輛投保第三責任險和承運人責任險,加強了節假日期間道路運輸安全管理等取得了較好效果。但由于農村路況差、車況差、駕駛人員總體素質有待提高,導致農用車輛違章多、無牌照車輛多、無證駕駛多、車輛技術狀況差,所以安全生產基礎仍很薄弱,形勢依然嚴峻。
依照“破解三農難題,交通運輸先行”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履行運輸行業管理職責的同時,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大局,把完善農村交通運輸系統,作為“服務三農”,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制定一個科學合理、遠近結合的農村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十分必要。政府要自下而上地做好農村交通發展規劃,并提出年度工作目標,重點做好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農村客運站點規劃、客運線路規劃和運力投放規劃。要切實從農民的需求出發,做到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經濟適用,在充分體現農村實際和農民需求的基礎上,滿足當前需要又兼顧今后發展。做到路、站、運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確保路通車通。
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屬于非營利性設施,有極強的公益性,基建設養護就由政府主導。但目前我國農村基礎建設主要以地方財政投入為主,地方財政的乏力導致投入嚴重不足,無法可持續發展。應在加大政府投入基礎之上,重點傾斜,加快建設。采取國家投資、社會集資、市場融資等多渠道籌資的辦法,拓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同時,要爭取有關部門支持,以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投資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交通規劃得到實施,做到年初有計劃,年終見成效,年年有改善。
國家的油補、汽車下鄉、村村通工程等都是建設新農村的舉措,體現了政策的惠民思想。為保證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在執行過程中不應搞平均主義。在客運上要認真調查了解當地農村客運經營者的經營成本和收入情況,有針對性的研究扶持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降低經營者負擔,同時應按人口這密集度、出行次數、路網完善性,區分為扶持、鼓勵、競爭三種類別,靈活調動從業者的積極性,真正實現開得通、留得住。在貨運上,應按人口密度、貨物集散性建立物流集散中心,使農產品迅速進入市場,同時依托現有公共服務節點(如銀行、郵政所等)和農村班線,發展小件快運和信息化服務。
統籌規劃和調整城鄉運輸網絡,引導公交客車向農村延伸線路、增加停靠站點,加快對農村客運線路的公交化改造,促進城鄉客運統一協調發展。加強農村客運網絡和城市公交網絡的合理銜接,最大限度減少旅客中轉次數,方便旅客出行,促進城鄉客運一體化。
農村交通運輸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安全壓力。交通工具的混合,車輛及從業人員的增加,車輛陳舊老化、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安全意識淡薄等問題凸顯,這就說明農村運輸安全是道路運輸安全的薄弱環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加強對經營者,特別是駕駛人員的管理。加強車輛管理,從事農村客運的車輛應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防止報廢車輛、安全技術條件達不到要求的車輛進入農村客運市場;要嚴厲打擊超載行為,堅決制止農村運輸車輛嚴重超載現象;加強對趕集、廟會和其它大型集會等重點時段的安全管理;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安全意識教育,使他們不乘坐無牌無證車、超載車、客貨混裝車及其它非載客車輛。
由于農村運輸服務的提供者與需求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鮮活農產品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運輸,導致每年僅在運輸途中腐爛變質的水果、蔬菜和乳制品等就數量驚人,應根據發展的需要,加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供需間的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同時,對從事農村蔬菜、水果等農副產品運輸的違章車輛,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做到先放行、后處理。為農村農副產品的運輸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