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娟 寧德師范高等??茖W校 352100
關于虛擬技術的哲學意蘊的思考
李慧娟 寧德師范高等??茖W校 352100
自上世紀末以來,以電子計算機網絡為主導的信息革命改變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 虛擬技術不僅建構了一個我們未曾實現和不可想象的虛擬世界,而且也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非物質領域,變革了我們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虛擬技術系列問題引發了相關的哲學思考。
虛擬技術;哲學;世界;實踐
虛擬技術是1968年虛擬實在的先驅者薩瑟蘭在他的博士論文中首先提出的。他設想用頭盔顯示裝置來觀看計算機產生的各種圖象。也就是說虛擬技術是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仿真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傳感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技術。虛擬技術是指以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等具有物理實體特征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建構虛擬世界的技術中介手段。虛擬技術具有虛擬性﹑超時空性﹑交互性和精神實在性等特征。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是虛擬技術的主要現實存在形式。虛擬技術提供了新的實踐形式﹑為人類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豐富了新的聯系內容﹑實現了新的認識關系,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
在虛擬技術出現后,以及在實現信息普遍化的基礎上,出現了虛擬化的實踐即虛擬實踐。虛擬實踐成了人們大量的日常活動方式,在一定領域它又是主要的活動方式。虛擬世界即電腦網絡空間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空間,但人們卻能在這個空間進行各種實踐活動,虛擬實踐活動賦予人類實踐活動以新的形式和特點,它超越了現實世界時空,不受現實世界時空的局限,最大限度地體現了人類實踐活動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在完整的意義上,人類實踐是生產實踐和交往實踐的統一,而虛擬實踐則是人類實踐在當代的一次重要變革和躍進。虛擬實踐主要是人類交往實踐的重要變革, 馬克思哲學中的交往活動,是與生產活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變革過程)相對應的,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社會變換過程。隨著社會分工等的發展,生產活動分化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人類交往活動也相應地分化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虛擬實踐使人的實踐對象第一次突破了純粹形式的外部物質世界的界限,它將數字化符號上升為實踐中介手段,把人類社會活動的信息經由計算機系統進行數字化處理和合成轉換,使主體置身于一個新的關系實在的虛擬實境中。虛擬實踐是在電腦——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出現的一種嶄新的實踐活動模式,它雖然是一種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也是一種客觀現實性的感性活動和社會歷史性的活動。虛擬實踐具有明顯的和強烈的能動性、目的性、自主性和自覺性, 而且比現實的實踐主動性大得多。虛擬實踐與現實實踐,彼此相互聯結﹑相互作用,二者將共同塑造人類的未來。
現實世界本來是一個統一的物質世界,但是自從有了人和人的實踐活動,這個統一的物質世界就被二重化了,二重化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自在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優先地位的前提下,強調人類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重大意義
虛擬世界是人對本原世界體驗的再現,它只能豐富和加深對本體論的認識,而不發生本體論的轉移。虛擬世界是一種客觀實在,這種客觀實在不僅指與思維相對的物質,而且指實在的東西。它既包括物質性的東西,也包括精神性的東西。虛擬,作為一種技術事實,是一種借信息轉換的技術手段而實現的,人與計算機共存的狀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物質觀告訴我們,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性的哲學范疇,這一客觀實在抽掉了具體物質的其他一切特性,“虛擬”一詞本身就已經清楚地表明它不是真實的現實或實在,然而,虛擬世界中的一切又都是在我們面前真切地呈現著,存在著。在虛擬世界之中,虛擬客體對主體來說都是實實在在的。虛擬世界是由信息構成,而信息是以物質實體為載體,靠能量來傳遞,虛擬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和補充,它和現實世界一樣具有客觀實在。
認識系統一般由認識主體、認識客體和認識工具這三個要素構成。認識工具作為主、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總是以主體器官的延長幫助認識主體完成對客體的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主體是指具有意識和意志,并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的人。虛擬社會的主體是參與虛擬社會活動并處于特定情況和狀態下的人,并且(處于特定情況和狀態下的)人是虛擬社會中的惟一主體。人的主體性在虛擬社會中的表現,就是參與虛擬社會活動的人,根據自己的目的﹑需要以及知識構成,選擇一定的側面和一定的事物作為自己的認識、實踐對象,從一定的角度及在一定的層次進行主體活動。虛擬社會的客體是指虛擬社會的主體在認識活動、實踐活動中所指向的對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客體是與主體相聯系的、主體認識和改造的對象,即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對主體的依賴性是客體的一個顯著特性,就認識中的主客體矛盾而言,事物離開了主體認識和實踐的范圍,只能作為客觀存在但不能稱其為客體。虛擬社會中的客體(包括人)都是以電子信息為載體的物質實在,都具有不依賴于主觀意志的客觀實在性,并都能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虛擬社會的客體并非就是以人為方式(即虛擬現實的技術手段)存在的信息事物,而是同虛擬社會的主體活動發生關系的并被其設置為對象的信息化存在。
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生成,取代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對立、相互役使。更重要的是,人們在虛擬現實技術系統中,獲得的是主—客互動的世界圖景。虛擬現實技術出現之后,首先,虛擬現實技術的交互性與沉浸性表明,作為認識工具,它是把認識主體——“人”投入到認識的環境與對象當中去象當中去,這樣,認識主體、認識工具、認識客體就融合為一體了,真正實現了作為認識主體的人既是觀眾又是演員。其次,主體對客體的選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主體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把客體(虛擬的)創造出來,然后再進行認識,虛擬的客體總是為了滿足主體認識的需要才被創設出來的,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與構想性的特點使主體沉浸于虛擬環境當中,給主體的感官造成了極其強烈的刺激,從而促使主體不自覺地去選擇客體。隨著主體選擇客體的空間的擴展,越來越多的客觀事物成為認識的對象,反過來就進一步提高了主體的選擇水平與認識能力。在虛擬社會中,主體和客體最基本的的關系是認知關系和實踐關系。同時還滲透著價值關系、審美關系與轉換關系。虛擬社會主體對于客體的認知,是通過一系列的信息轉化實現的,其實質是作為主體的人對于客體的觀念掌握。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張明倉.虛擬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形態[J].學術研究. 2003(2)
[3]約翰·卡斯帝.虛擬世界[M].上??萍冀逃霭嫔?1998
[4]唐·泰普斯科特.數字化成長[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夏學鑾.網絡社會學建構[J].北京大學學報.2004,(1)
寧德師范高等專科學??蒲匈Y助項目(2008Y017)
李慧娟(1981-),女,福建寧德人,寧德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