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恬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分院 150069
淺談蘇州園林的造景藝術
沈恬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分院 150069
蘇州園林是指中國蘇州城內的園林建筑,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于春秋時期的吳國建都姑蘇時(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一百七十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處,對外開放的園林有十九處。占地面積不大,但以意境見長,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安排,移步換景,變化無窮。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的美譽。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
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于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范和代表。
蘇州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于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
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都市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山林”。
游蘇州園林,最大的看點便是借景與對景在中式園林設計中的應用。中國園林講究“步移景異”,對景物的安排和觀賞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設計,這是區別與西方園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國園林試圖在有限的內部空間里完美地再現外部世界的空間和結構。園內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銘記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就技法來說,借景或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稱為遠借;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這稱為互借,等等。這樣不僅使得面積有限的蘇州園林能夠提供更豐富的景觀,更深遠的層次,而且還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在拙政園“倚虹亭”中能看到園外的北寺塔;滄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賞到屋外的竹林,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中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擬的典范。中國園林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在內的兩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帶,后者則以蘇州為代表。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兩者在規模、布局、體量、風格、色彩等方面有明顯差別,皇家園林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稱勝,而蘇州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藝術的和諧統一,因而發展到晚期的皇家園林,在意境、創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內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園的“寫意”手法。
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似的道旁樹。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各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蘇州園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為中心,充滿江南情趣;在結構上以小巧取勝,以小見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墻黛瓦栗柱,順應自然;空間處理上時而開明闊郎,時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淺,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市內布置配以紅木家具,名家書畫,綴以對聯,盆景,顯得秀麗淡雅。“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值得我們借鑒和深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