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桓公為實現稱霸,廣招天下賢才,甚至不忌“一箭之仇”前嫌,采納鮑叔牙的建議,運用“獵頭”手段委以曾經身為敵方的管仲大任,得以成就霸業。可見人才對于事業成敗之作用。
追溯歷朝歷代,此類事例不勝枚舉。而進入現代社會,是否就能像那些成功的古人一樣使得人盡其才了呢?
就時下的物流領域來說,由于行業的快速增長和相關培訓機構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推動,從事物流的人才越來越多,但是大多數都只是適合傳統物流行業,普遍無法滿足現代物流的需求。物流人才的需求與就業之間似形成了一個怪圈。一方面是物流教育、培訓機構的畢業生捧著畢業證報效無門,另一方面是物流企業依然難解人才缺失之困。供需兩高,但是成交不高,形成表象上的人才不足。
有專家對這種明顯的人才錯位現象表示擔憂。人才短板問題已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
所有的美好,都在適度中呈現。本期“特別策劃”欄目推出了“解析物流人才錯位現象”這一主題。旨在呼喚政策和社會力量共同推動人才培養這一與時俱進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并吁請相關管理部門、具體培養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努力探索,同時也提示需求單位要切實轉變人才觀念,高瞻遠矚,重視人才的正確培養與合理使用。充滿激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我國一些企業,用人看學歷和文憑幾乎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其實這也是用人中一大誤區。企業用人主要是看其能力,但學歷、文憑并不等于才能。幾年的大學或研究生教育,只是人生的一種經歷和體驗。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不是能力的通行證;再說目前由于我國教育體制不夠完善,從高校畢業的人才普遍與實踐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學過了不等于會用,會用也不等于能用好。尤其是學歷越高的人如果有一種優越的心態,把自己看成時代的寵兒,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沒有從基層做起的決心和精神,會嚴重制約其發展。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一條千年古訓。可是有一些企業片面認為,“用人不疑”就是要絕對相信所用之人的德與才;把某個人當“救星”,充分授權,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他(她)來處理,老板自己就什么都不管了,用與被用兩放心,否則他就不可能放膽實干。這是形而上學的觀點,是片面、錯誤的認識。結果只能是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監督。甚至還會導致檢查、監督機構形同虛設,使紀律、制度成為一紙空文。另外,隨著環境的變化,工作的情況和難度都在發生變化,加上人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變化的個體,用人不可能不“疑”,否則就會出現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現象。如果加強監督,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貪污腐敗現象的發生。
而“疑人不用”的誤區,則好像非用之人就一無是處。其實,任何一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正確和錯誤的綜合體。不過在不同的人身上,這些優點和缺點或多或少且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中國的現代物流業是建立在傳統的儲存、運輸基礎上,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的物流理念、物流技術,自我發展壯大起來的。企業規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決策領導對人才標準的理解更是千差萬別,若想按照“統一教材、統一教務、統一標準、統一考試、培養出同一的人才”以供物流企業“千差萬別”的人才需要,其可能性不大。因此,物流人才培養應該按照:“院校為主、企業為輔、注重能力、分層培訓、制定政策、不斷提升”的原則進行。
因為我國物流業占絕大多數的是中小型企業,他們對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大而集中,而只具有一般作業經驗的操作人員則需求不足。而對于既懂管理、又懂策劃還精通業務的高級管理人才的缺乏則主要集中在大型的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這種人才的需求量有限,因為國內大型物流企業畢竟很少,即使是在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內這種崗位數量也非常有限,更何況目前很多制造企業并未意識到這種需求,重視更無從談起,因此造成人才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