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本刊編輯 陳祥森
隨著我國現代物流業的飛速發展,作為企業發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經成為了最具活力的重要資源。在市場競爭中,能使企業處于不敗之地的往往是因為擁有了人才,人才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成敗關鍵。然而,不少企業困惑人才難覓,高校物流專業畢業生也覺得無用武之地。那么,此間有關物流人才的錯位與糾結應該怎樣認識、怎樣破解呢?本刊編輯部邀請把酒臨風、夜雨觀瀾、金玉其中三位專家做客“深度”欄目各抒己見,發表看法。
專欄小編:專家好。兩會后約請你們談了改革與企業轉型的問題,各位所見略同,中國已經到了改革的拐點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然就會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現在大家已明白了這個道理,接下來的企業轉型升級除了需要政策、資金等扶持之外,我想還有一點需要提及,那就是企業的人才能否支撐起這個改革重任。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個物流企業的老總與我談企業狀況時感嘆人才匱乏,尤其是近兩年來招聘的那些大學生,企業覺得他們并不是所需要的人才,而大學生又覺得無用武之地也很苦惱。對于這種“人才錯位”現象你們是怎樣看的?
把酒臨風:其實這種“人才錯位”的看法具有普遍性,許多企業人士和大學生都有這樣的看法。我就曾聽說有位物流企業的老總講人才難覓,尤其是外向型高端人才很少。這樣就會阻礙企業轉型升級,向高端物流領域發展。盡管有些企業可以招聘到“海歸”,但他們“水土不服”,讓老總們很無奈;再有就是招進來能頂崗干活的技能型人才也不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到企業時兩眼茫然,學校學的東西用不上,若是不在基層鍛煉兩三年很難適應崗位的要求。所以老總們覺得很困惑:為什么我國的學校培養不出物流人才?
金玉其中:存在這種困惑很正常,現代物流概念進入中國才多少年?我們社會認識現代物流的作用還是在本世紀初的事嘛,物流人才怎會這么快就培養出來呢?在這方面企業的人士看法有些片面。不是我國學校培養不出物流人才,而是教育與企業的需求有些脫節;學校注重的是理論知識,企業注重的是實踐經驗。我去企業做過這方面的調研,現在大部分企業要的是能頂崗干活的人,學校講授給學生的是理論知識,學生們不在企業里消化他所學到的知識,怎么能適應企業需求呢?所以我說,老總們不必著急,放在基層鍛煉兩年就成人才了。
夜雨觀瀾:我看未必如此。高校出來的本科生,他學的是專業知識,應該是搞管理或是技術工作的;然而,我們的大部分物流企業還處在低端,需要的是“萬金油”型的人才。況且物流企業情況千差萬別,學生不可能馬上適應企業,而企業又不愿意擔負培訓的職能,于是才出現了所謂“人才錯位”現象。你們看,現在企業招聘時愿意招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他覺得用這樣的大學生才順手。那些招進來的剛畢業大學生要是放到基層干粗話,他覺得學非所用不開心,馬上就會跳槽,絕不會再等兩年你把他培養成人才。


專欄小編:從你們所說來看,人才的瓶頸一是在學校,二是在學生,三是在企業。現在我們先說學校吧,你們說,是否我們的教育體制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如果是的話這里的癥結在哪里?
金玉其中:我看是教育體制問題。現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呼聲很高,書本知識與實踐脫節,學校與學生看重的是分數,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體制能培養出物流企業需要的學生嗎?我認為不能!
夜雨觀瀾:我覺得,我國的學生與歐美國家學生相比,所差的就是創新理念;人家是創新型的,我們是應試型的。為什么會這樣?根源在社會。目前就我國的社會狀況來講,不公平現象太多了,學校以分數作為評判標準還算是塊凈土,比較公平;若是搞素質教育、創新型人才,標準是什么?沒有嘛。沒有標準就會給暗箱操作、腐敗留下機會,這就會使社會出現不公平。所以把分數作為標準考核學生,即使培養不出來創新型學生,但能維護相對的公平。若是以素質、創新來評判學生,恐怕學校會亂套的;評判者手握權力,誰能保證在公平上不出問題?所以,社會不改革,政治不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只是隔靴搔癢,培養不出來創新型人才。
把酒臨風:說到公平,兩會上溫總理說,“公平正義比太陽還有光輝。”我覺得這句話太好了。目前不公平的現象很多,就以大學生畢業就業來講,現在報考公務員熱得燙手,為什么?“金飯碗”待遇好,用老百姓的話就是“旱澇保收”。物流企業與公務員相比,從收入、福利、社會地位上說根本無法相比。出現這種狀況,也是我們有關部門制定公務員待遇標準造成的。記得當初給公務員制定工資標準時,規定可以比當地平均工資稍高些,然而實際情況比那“稍高些”卻大相徑庭。因為待遇太好了,所以考公務員才成了熱門,而這熱門背后說明了社會的不公平。
夜雨觀瀾:有些報考公務員落榜的大學生也有怨言,他們說,“最后的面試關誰能保證沒有暗箱操作成分?看看那些有背景的都錄用了,將來豈不成了‘九品中正制’?我們這些落榜的覺得不公平,但也很無奈。”其實我覺得為了體現公平,錄考公務員程序可以改一改嘛,先面試、先體檢,合格者再考試,分數高的錄用,這樣就給那些遞條子、暗箱操作的堵死了路,公平問題也解決了。
金玉其中:公平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你們這樣認為公平問題,我覺得有失偏頗。其實對于消除社會不公平,兩會上已提出來了,現在國家也有了舉措來營造公平。你們看,上期做節目時我們還在談高房價,盼望政策盡快出臺,前些日子國務院就出重拳遏制高房價了,“國十條”是迄今為止打擊炒房投機最嚴厲的政策。中國本來就是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資源緊張,貧富不均。有錢的人幾十套、幾百套的買房套利,一方面占有了大量緊缺的資源;一方面哄抬房價,致使市場出現恐慌性搶購,危及了國家經濟穩定,也讓全社會認識到了這就是一種侵占資源的不公平。
把酒臨風:治理這種資源侵占的不公平如何才能盡快見成效?我認為,僅在房貸上做限制是舍本逐末,國家應該在稅收上推出房產新稅種來打擊套利投機。
夜雨觀瀾:出現高房價完全是政策出了偏差造成的。自從停止單位集資建房、政府微利房后,市場就變成了由開發商壟斷的市場;所以才形成今天的高房價,綁架了中國經濟,綁架了全國老百姓。從經濟規律來說,房地產市場所形成的不正常供求關系,破壞了市場的供需平衡,導致了資源的嚴重錯位,需要住房的人買不起住房,買得起住房的人可以不受約束囤積大量住房,這是地方財政政策和人們對財富欲望追求的后果。有人說,過去是全民炒股,現在是全民炒房;說明這些年來整個社會的心態比較浮躁,人們對金錢的追求已到了瘋狂程度,致使我們道德底線降至到了最低點,于是社會上出現種種不公平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把酒臨風:雖然我希望在稅收上推出房產新稅種,其實推出這個稅收新政很難。誰是多套房產的擁有人?富人、貴人,富人有錢,貴人掌權,他們愿意房產新稅種出臺嗎?顯然不愿意,他們才是阻力吶,利益攸關嘛。就像官員公布財產提了多少年啦,實施起來很難啊,不是有人在接受采訪時反問記者,老百姓為什么不公布財產?抵觸情緒很大呀。由此看來,解決公平問題牽涉的方面太多了,但是不解決不行。就說稅收吧,稅收是二次分配社會財富的手段,也體現了公平,我希望借重稅收杠桿作用,實現社會財富分配公平;可是開征遺產稅、物業稅、所得稅,說了半天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就是因為征收的對象是富人、貴人嗎?在這方面歐美那些國家都能征收并且制度很成熟了,我們為什么不能?再有調整物流稅負,我們喊得喉嚨都啞了,可至今還沒有動作。你物流企業收入上不去人才能來嗎?這就是政策因素造成的不公平,與公務員、壟斷國企待遇相比物流企業處在劣勢,怎能把人才吸引過來呢。
專欄小編:說到底還是收入問題。收入高的工作肯定是熱門職業,物流企業收入不高,若不是朝陽產業,若不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物流業能把大學生吸引過來嗎?我看很難。從高校設置物流專業看,上世紀90年代有過,到后來情況不理想有的高校砍掉了。進入本世紀后,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物流火了起來,于是各高校紛紛設置了物流專業以應對社會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目前的供需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對此你們認為問題在哪里?
金玉其中:剛才你們說某些社會原因給物流企業吸引人才增加了難度,我與你們的觀點有所不同,我認為主要還是學校沒能培養出企業需求的人才。這方面的原因從師資上說,老師很多是半路改行的;對現代物流理解認識不是很深刻,更沒有企業實踐經驗,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恐怕也是紙上談兵的東西多。再說教材吧,有授課老師編的;也有照搬國外學校的教材,理論比較超前,可是與我們那些低端物流企業需求顯然不能融匯結合,所以企業才困惑嘛。我認為,物流企業其實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那是高職、中專學校就能培養的人才。你們看,高職、中專生對企業來說很實用嘛,他動手能力強,企業就需要這樣能干話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專欄小編:這么說來處在低端的大部分物流企業,招聘本科生是大材小用?
金玉其中:可以這么說。百萬家物流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以公路運輸業為主,他們招聘本科生難道是像銀行那樣擺樣子?銀行招聘研究生做前臺柜員,還美名其曰:提高員工素質。我看是浪費人才,中專生都能完全勝任的工作,你讓研究生去干,不是浪費是什么?銀行不差錢所以能裝門面,干一般活的崗非要高學歷的人去干,這也是人才的悲哀啊。而物流企業差錢,沒有資本裝門面,要招聘人才自己先定好位,是招聘戰略型物流人才,還是管理型物流人才,還是技能型物流人才?不解決這方面的認知,人才錯位問題解決不了。

專欄小編:由此說來人才錯位的原因也有企業的因素,那么,你們說物流企業應該如何認知、如何去做呢?
夜雨觀瀾:去年網絡有句流行語: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我看對待物流人才的認識上也是如此,企業有企業的看法,畢業生們有他們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難于解開或厘清;你非要解開纏結,豈不是找苦頭嗎?要我說,不管是企業還是學生,都要有“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的灑脫精神,別把“人才”太當回事了,從陷入的人才困惑中解脫出來。
金玉其中:用句時髦的話說,這叫“糾結”,多種因素、幾個問題纏繞在一起了,反而搞不清“人才”為何物了。對于人才的糾結破解之策,我看要對我國物流業所處的階段有個清醒認識。我國盡管是物流大國,但不是物流強國,大家都說現代物流概念對我國物流業發展促進如何如何了,其實我國物流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一方面學校物流專業教育還在摸索階段,沒有完備成型的體系,學校理論教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很薄弱;缺乏實踐經驗,學生所掌握的專業技能和視角與企業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從而導致了物流人才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走向國際高端物流領域的只是少數企業,大部分企業不具備進入高端物流領域的能力;因此現階段對人才的渴求不是非常強烈。他們給國內企業做物流還可以,若是給外資跨國企業做外包,沒有人才做支撐是不行的;可是現在給外資跨國企業做外包的物流企業畢竟是少數。
把酒臨風:去年初《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臺后,國家釋放出了一個信號: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所以我覺得,我國物流業進入全方位調整期,企業轉型升級將成為物流業今后的戰略發展方向;因此人才需求會大有增加,不存在現階段對人才的渴求不非常強烈的情況。
金玉其中:我國的現代物流業還處于成長初期。盡管近年來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很快,國家又出臺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但總體水平仍很落后,還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是必然的;一些小物流企業將會被整合或倒閉,你說像這類小企業有人才需求嗎?這類小企業為數不少,他們需要的是技能型物流人才,所謂戰略型物流人才、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絕不會多的。
夜雨觀瀾:無論何種物流人才企業都是需要的。小企業也可以做大做強,關鍵就看人的因素了;若是一個小企業里都是精英,都是各類人才的集萃,我看它一定能發展起來。21世紀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人才,只不過有些人還沒有真正認識到,甚至在打壓人才,所以才出現對人才的渴求不是非常強烈的想法。
專欄小編:那也就是說企業某些人認識有問題了。其實,那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同樣也有困惑;有一些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大學生給編輯部來信說,在學校的時候就聽說物流是一個朝陽行業,人才缺口很大,所以在學校的時候就對工作充滿著憧憬,甚至有了自己美妙的藍圖。當進入企業后,他們漸漸地從激情、豪情走入到困擾、疑惑,激情消失,苦惱增多,感到前途暗淡,最終跳槽。對于這類人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走好職業生涯呢?
金玉其中:這類大學生我也曾接觸過,剛畢業時激情萬丈,豪情滿懷,對職業生涯期待值很高。可是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啊,工作了一段時間,他們發現自己天天周而復始干著單調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空間并不大,發展似乎突然停滯了,困擾自己的事情也在增加,于是對未來的職業生涯產生疑惑,甚至不知道何去何從,最后在內心掙扎中尋求解脫:跳槽。

夜雨觀瀾:這種困惑、掙扎可能很多人都經歷過,尤其是他們發現工作中沒有更多要學習的東西,公司也不會有太大的發展時,變換工作尋求新發展的愿望就會更加強烈。有位物流企業的人說,“找份甲方的工作,似乎是很多第三方物流人的夢想;因為甲方很“牛”嘛,出問題了會把你叫過去不由分說的臭罵一頓。”其實我看,甲方物流部門只不過是一個后勤服務部門,在企業內部地位不高,經常被銷售指揮得團團轉也不敢吭聲。所以說,即使你跳槽到甲方也未必如意,可能頻繁跳槽反而會失去職業發展機會。認清自己的長處,找準自己職業發展的方向并為之不懈努力,那樣才會很快駛入職業發展的快車道。很多物流企業的高管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們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有堅韌的性格,善于在工作中總結,所以他們最終獲得了成功。
把酒臨風:任何行業都不可能絕對好或絕對差,如果沒人做自然就不會有發展;所以看待企業的發展需要放長遠些,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比較,包括考慮自身能力的一些問題。另外,人生總會有起伏嘛,職業生涯有起伏很正常,只要自己能及時調整心態、踏實工作、善于總結、努力發揮個人的優勢,也許成功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專欄小編:物流業其實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行業,所需要的人才不僅僅是學習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專業的人才,更需要廣泛的專業人才;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電子商務、英語、法律、交通運輸、計算機等人才,若是復合型物流人才可能更受歡迎,他的成功概率也會更大些。從人才供給角度看,許多高校都設置了物流相關專業,但能培養出復合型物流人才的沒有。現實中,一方面物流企業在招聘時往往招不到合適的人選;另一方面,真正愿意做物流工作的人還不多。因為物流是一個很重視實際操作的職業,只有踏踏實實積累好經驗,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不管是在大型物流企業,還是中小物流企業,不管是在第三方物流企業,還是制造企業的物流管理部門,只有努力讓自己成為復合型人才,事業才可能有發展。

金玉其中:前些日子,我參加了一個研討會,很多人的共識是:物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管理方面,它要求從業人員知識面要廣,有較強的戰略判斷和把握能力,能夠敏銳地發現市場的變化,還要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高校畢業生是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來源之一,如果能把大學生培養成這樣的復合型管理人才,那真是物流業之幸、國家之幸啊。所以,高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設置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才會高,也能讓我們看到復合人才的希望。
夜雨觀瀾:物流業辛苦是出了名的,不光工作時間長、環境條件差,而且一般工作人員收入也不高;一個物流專業的本科生,從底層做起,做到能獨當一面成為人才,必須能吃得了這份苦。盡管物流業是個“苦行當”,卻是既需要人才,又挑剔人才的行當,很讓人糾結啊。然而從發展上看,物流業在振興規劃的推動下,今后幾年內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黃金期,屆時急需一大批有抱負、有熱情、有能力的大學生投身其中;那些腳踏實地,熟知業務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物流業的中堅。
把酒臨風:人才錯位與糾結,其實是企業對畢業生期望值太高的緣故。我以為人才是在工作崗位上鍛煉出來的,崗位成才才是真人才,因此培養造就物流人才的重頭戲應該在企業。鑒于此,我看企業內部要做好幾項工作:一是建立選才機制,通過破格選聘,擇優上崗等方式,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再有采取傾斜政策、重點招聘、引進企業急需的人才,并予以一定的優惠待遇。二是建立科學的用人機制,對專業技術人才要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創造鍛煉的機會,注重在使用中培養。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要給他們充分發揮能力的空間,用事業留人。三是建立合理的培訓機制,加大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注重人才的二次開發,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保證人才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行專業技術人才聘任制,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和獎勵制度,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要給予相應的物質鼓勵。
專欄小編:三位專家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從社會、學校、企業以及畢業生本身做了錯位的分析,支招破解糾結,希望有關人士能夠受益得到啟發。最后感謝三位專家參與今天的談話,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