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瑾湖
這段時間,廣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劍忙得焦頭爛額。什么叫隔行如隔山,他總算深有體會。
廣源國際物流原本經營的是進出口貨代及保稅倉儲業務,李劍憑著他廣闊的人脈和靈活的經營思路,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由于國際貿易不景氣,廣源的業務量也日漸萎縮,一落千丈。業務少了,其中幾個月只有三兩單的生意;倉庫空了,利用率還不到平時的一半;而另一邊則是成本的居高不下,眼看著每月的赤字,李劍心急如焚,卻又一籌莫展。
這一天,李劍強打精神去參加一個業內的朋友聚會,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起了各自的情況,李劍也談了廣源遇到的困難。
“你的倉庫條件不錯,怎么不試試做物流配送?”坐在他對面的怡豐物流總經理馬忠民饒有興趣地問。
“物流配送?”李劍覺得自己腦子里的某一個角落突然打開了一扇門。
“是啊,你自己有庫房,再外包點車輛,不就能做起來了嗎?死馬當活馬醫,試試唄,總比這樣被拖死強吧?”
“……”
“客戶?唉,你別看現在出口這么差,進口可還不錯,你要是決定做配送,我給你介紹客戶。”馬忠民大包大攬的說。
第二天一早,李劍就帶著自己想了一夜的成果召集公司的干部開會,討論公司業務調整問題。他先談了當前廣源的經營現狀和進出口貿易的形勢,然后提出了增加物流配送業務,并把此業務作為目前公司主業的想法。在討論中,大家都認可這是目前廣源面前不錯的一條路,但是也很擔心,畢竟廣源一直以來以出口貨代為主營業務,對于物流配送管理并不熟悉,如何才能很快的走上正軌呢?
兩周后,被四處張羅物流人才的李劍高薪請來的物流運營副總經理劉杰走馬上任了。劉杰原是當地某知名物流公司的部門經理,從事物流管理也已經5年的時間了,經驗豐富,此次以技術入股的方式進入廣源,他也想干出一番事業。劉杰是個工作雷厲風行的人,上任兩周后,一份有關廣源物流配送業務的可行性報告書交到了李劍的手中。
經過對公司現有資源和人員的調查,劉杰還在報告中提出了幾點建議。對于這些建議和設想,李劍幾乎都舉雙手贊成,但是關于上馬ERP系統和條碼的投資這一項,李劍決定跟劉杰談一談。
“我們目前對于信息化的投資,非常必要嗎?”李劍的手里正在溫壺。
劉杰放松地倚在沙發上看著李劍的動作,慢悠悠地說:“怎么說呢,信息化就像你這套紫砂一樣,沒有行不行?行!空罐頭瓶子也能沏茶,但是要想喝出茶的好味道和意境,就差多了。”
“可是現在公司財務真的挺困難的,我想,能不能……”
“沒問題,”劉杰打斷了李劍的話,“我知道公司現在賬上緊張,可以通過財務系統自帶的KA系統統計出入庫單、發貨單等,而物流管理,目前的規模我們完全可以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
劉杰的話讓李劍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兩個月后,廣源承接了名仕國際貿易公司的進口食品國內物流業務。而在此之前,添置車輛,聘用員工等費用的支出已經超過50萬元。
名仕國際貿易公司經營的是歐美食品進口業務,每年的進口額平均達到300萬美金,產品種類達到1000多個,其中有500個左右自采單品,每年的銷售額達到5000萬人民幣。一直以來,廣源一直都在代理名仕的訂艙報關等業務,李劍也與名仕公司的總經理童鈺成為了朋友。廣源的此次調整,童鈺一直都在關注,當李劍找到童鈺要求承接名仕的國內配送業務的時候,童鈺與李劍、劉杰進行了一次深談,最終以每年120萬元的價格,廣源簽下了名仕的國內物流服務合同。
名仕的銷售平臺共有200個,通路構成也非常復雜,比如,一部分商品是只在本地的超市銷售,另一部分商品是面向整個華北地區或者東北地區,還有部分商品是面向全國30多個城市的經銷商。
針對名仕公司品種多、貨量小、通路分散的特點,劉杰制訂了一套倉庫管理及物流配送流程標準,包括在接到銷售平臺提貨單2個小時內完成配貨發貨,本地銷售平臺可以在4小時內配送到店,其他地區的補貨則可以在24~72小時內完成。
對名仕的服務走上正規,李劍看在眼中,喜在心里。很快,李劍就在易購超市采購經理張元的幫助下,又拿到了一家日韓食品進出口貿易公司的庫存管理與物流配送合同。自此,易購超市在當地的6家門店的進口食品配送業務都由廣源一家來完成。
由于這兩家公司的銷售通路各有所異,就連本地的供貨超市也不盡相同,因此同時為這兩家公司做庫存管理與配送,劉杰的壓力陡然增加。有的時候兩家公司同時進出庫作業,員工與車輛根本無法完成目前的工作量,不但之前的時間標準無法保證,錯配、錯發、貨損的現象也屢有發生。一時間投訴不斷,就連童鈺、張元也多次表示不滿。
為了聯絡感情,也為了緩和關系,李劍邀請童鈺、張元等客戶一起吃晚飯。在飯桌上,李劍把自己的難處和盤托出,希望老朋友能諒解目前廣源暫時遇到的困難。
“你的困難我都理解,可是現在出錯太多,出貨時間也不能保證,前一陣的那一批西班牙紅酒,我的損失很大。”李劍知道童鈺說的是之前由于儲存方法不當,壞掉的那批紅酒,雖然不當的儲存方法是名仕提供的,并沒有追究廣源的責任,但是如果廣源能夠按時進行貨物的監測,問題也不會這樣嚴重。
“你現在都是手工操作,肯定要出錯的,上馬一套條碼系統,不但可以減少差錯率還能提高工作效率。”
聽到張元的建議,李劍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劉杰。正在低頭擺弄筷子的劉杰,嘴角動了動,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苦笑。
第二天,李劍和劉杰在辦公室聊天。
“上一套信息化大約要多少錢?”李劍開誠布公地提出問題。
“ERP、RF、條碼……,加一起怎么也要上百萬吧。”
“這么多?”李劍一下子坐直了身子。
“業內有句話,像咱這種中小企業,上信息化是找死,不上信息化是等死。”
“呵呵,”聽了劉杰的話,李劍不禁笑了起來,但是笑到兩聲,他又“唉”地嘆了一口氣。上信息化找死,不上信息化等死,這不就是廣源現在的情況嗎?物流配送業務剛剛起步,之前的投入還沒有收回,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損失也很大,上哪里找上百萬的資金上馬整套信息化系統呢?可是不上系統,目前的問題局面又如何能改觀,如何能度過難關呢?
“我們只有30萬元可以做信息化,有可能做成嗎?”李劍緊盯住劉杰的眼睛說。
如何用好這30萬元,讓它比普通意義的“30萬元”更值錢?這是李劍和劉杰遇到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