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評點浙江經濟,確實比預想的好得多。2009年9月底做全年預測的時候,還戰戰兢兢地說全年GDP增長速度,可能超過8%,現在來看接近9%的可能也是有的,甚至有可能超過10%。不過,浙江主要指標和全國比較并不令人滿意。全年工業增長速度僅列全國倒數第三位,投資增長速度不到全國的一半,2009年前三個季度浙江GDP增長速度僅列全國第27位。
浙江經濟增長在全國位次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浙江企業大舉向省外投資。省發改所利用上市公司年報進行統計,截至2008年底,浙江上市公司向省外投資累計達259.8億元,比2007年增長35.9%,比2008年浙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高出25.5個百分點,占這些企業所有者權益的17.0%。
現在,應該有兩個浙江經濟,一個是省內經濟,一個是省外經濟,兩個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浙江經濟。如果上市公司數據是有代表性的話,則浙江在省外的經濟,很可能已占省內經濟的15%以上。這就解釋了浙江經濟的一個重大疑問。這就是在工業增長速度居全國倒數第三位的情況下,為什么企業利潤增長卻仍較高,省內消費仍較旺,城鄉市場仍比較活躍,GDP增長速度也相對高一些。
危機時期浙江經濟增長動力出現明顯變化。從產業來說,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2009年1至3季度GDP總額中,服務業增加值的貢獻份額高達2/3左右,全年服務業貢獻份額可能高達50%以上。這雖然與危機時期工業增長較慢有關,但確也預示著浙江經濟增長格局的一個重大轉變。
后危機時期的浙江經濟存在不少懸念。一是制造業結構滯后憂慮。浙江制造業結構三十年如一日,1985年紡織業打頭,2008年仍然是紡織業打頭,與全國和上海、江蘇形成較大反差。二是“相對低增長”憂慮。改革開放30年,浙江經濟增長速度名列全國第2,目前則是全國倒數第5位。筆者也知道這種比位次的做法不好,但由中國第一方陣落到全國“押尾”,是應該高度重視的。三是體制機制活力鈍化憂慮。據我所研究,2008年,浙江市場化相對指數比2000年降低0.11點,這一指數2000年至2008年的上升率,浙江僅列全國倒數第2位。
后危機時期的浙江經濟必須加快轉型升級。這是一個重大課題,尚須全面深入研究,這里提出一些要點。
創業創新轉型。創業創新應該加快由“人民戰爭”型,向以大眾為基礎的精英主導型轉變。“草根經濟”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束縛,形成了市場經濟的產權結構和現代經濟的產業基礎,但在未來發展中,除了繼續發揮浙江大眾創業創新優勢外,還必須強化社會精英的主導作用。
產業結構轉型。要點是服務業加快發展和制造業高級化。浙江的制造業具有巨大的國際市場,服務業則是區域性的,市場規模差異是服務業比重較低的主要原因。加快服務業發展,必須推動服務業“走出去”,金融業借助企業向省外投資,在全國已具有相對較高份額;物流業、旅游業強化為省外服務,實質也是“走出去”。
資本轉型。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資本要素結構的轉型,即由以經驗型企業家與低成本勞動結合為主,向知識型企業家與高質量要素結合的轉變。形成知識型企業家,除了新一代企業家加快成長外,更重要的是實施大規模的技術進步,通過“干中學”,實現企業家及其管理團隊的素質提升,以及企業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提高。
社會轉型。這是經濟轉型的支撐和保障,可以有三個重點。一是優化秩序,促進分配結構由金字塔形向橄欖形轉變,治理結構由政府為主向政府管理與社會自治相結合轉變。二是推進均衡,提升人的發展機會的均等化水平,加快城鄉格局由二元分割向統籌發展轉變,區域格局由差距擴大向相對均衡轉變。三是強化創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由物質要素投入為主逐漸向依靠人力資本投入為主轉變。